http://s13/bmiddle/001sBUNBzy6Vosevzsw5c&690
冯杰简介:
1964年生于河南,作家,诗人,文人画家。
现为河南省诗歌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作家书画院副院长,现为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出版有诗集《一窗晚雪》、《布鞋上的海》、《中原抒情诗》、《讨论美学的荷花》、《冯杰诗选》《在西瓜里跳舞》,散文集《《丈量黑夜的方式》、《泥花散帖》《捻字为香》《马厩的午夜》《一个人的私家菜》《田园书》《猪身上的一条公路》《说食画》书画集《野狐禅》等。获过《诗刊》全国诗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宗教文学奖,河南省人民政府优秀文学艺术成果奖。
冯杰被文坛称为当代“文人画家”,作品入选《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大系》《当代名家书画选》《名人书画作品集》,在台湾《中华日报》《联合报》《中国时报》、大陆《晶报》《大河报》《河南日报》开设“文画专栏”。
艺术界评论冯杰作品“文画结合,富有情趣,文画合璧,创意独特,余韵回味,内蕴雅致,方寸之中弥漫文化气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以丰富的画外功夫得到当代收藏界看好,作品被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多家机构和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香港、东南亚海内外各界人士收藏。
(资料来源中国作家网)
http://s15/mw690/001sBUNBzy6VosgzHc27e&690
http://s14/mw690/001sBUNBzy6VosjMA0J6d&690
http://s4/mw690/001sBUNBzy6Vosk9yN563&690
http://s15/mw690/001sBUNBzy6VosnD3PMce&690
http://s5/mw690/001sBUNBzy6VospHeMA34&690
http://s1/mw690/001sBUNBzy6VosqR71e60&690
http://s12/mw690/001sBUNBzy6VosrJ7th7b&690
http://s7/mw690/001sBUNBzy6Vostagdgf6&690
http://s1/mw690/001sBUNBzy6VosuPlm0f0&690
http://s12/mw690/001sBUNBzy6Voswyodl8b&690
http://s15/bmiddle/001sBUNBzy6VosxRbbg4e&690
http://s4/bmiddle/001sBUNBzy6VosAgOFt93&690
http://s2/bmiddle/001sBUNBzy6VosESd5741&690
冯杰“新文人画”的另类探索
(深圳) 庄向阳
由诗而文,由文而画
作家冯杰,河南长垣人,现供职于河南省文学院。不过,当我们以“诗人冯杰”或“作家冯杰”的标签来命名冯杰时,就是对他误解的开始。
无可否认,冯杰首先是当代中国诗坛不可忽略的一员。他正是以诗歌作品走上文坛,并为人们所认识的。1992年6月,冯杰以组诗《逐渐爬上童年的青苔》获得台湾《蓝星》诗刊社主办的“屈原诗奖”,这是他在台湾获得的“处女奖”,由此开启了他在台湾文坛悠长的获奖史。1993年,冯杰以组诗《书法的中国》获得了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新诗奖。同年,还以组诗《第五千种荷》获得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第一名,以组诗《在中国作一次茶的巡回》获《诗刊》社全国诗歌大奖赛唯一的一个第一名。以上四个奖项中,前两者为台湾文学奖,后两个皆是面向整个华文世界征稿。
当人们为冯杰的诗歌才华而赞叹时,冯杰又以连串的散文获奖记录刷新了人们对他的印象。2003年,他的散文《九片之瓦》获得了台湾第13届梁实秋散文奖首奖。台湾散文家张晓风评价道:“作者用幽潜的思维,锦绣的心肠,写出我们对这种建材的依恋和感恩,唤起我们每一个人对前世的记忆。很久没看到有人用如此精雕细琢的文笔来写作了……文章也如瓦上生松,在小小的立足点上凝聚了天地的精华。”随后,冯杰四获梁实秋散文奖,此外还有时报文学奖散文奖、台北文学奖散文奖,“得奖达人”则是台湾作家张曼娟送给冯杰的头衔。
诗歌、散文,这还不是冯杰创作的全部。2010年,冯杰散文集《丈量黑夜的方式》在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随后,他又有《泥花散帖》、《一个人的私家菜》、《撚字为香》、《猪身上的一条公路——手卷展》等四本散文集在台出版,出版方包括以文学出版而知名的九歌、印刻、联合文学三大出版社。在后四本散文集里,所有配图都出自冯杰之手,冯杰文图并用的创作方式,展示了多样的才华。如果说以上散文集中的画作还处于配角,冯杰在郑州大河报上推出的“冯杰说画”专栏,多数时候仅以画行世。
冯杰由诗而文、由文而画的创作历程也是人们阅读他、认识他的次序,不过也有例外,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长郑彦英就是先观其画、再读其诗。郑彦英是位小说家,而冯杰蛰居豫北长垣,文体不交叉,两人也无缘相识。大约2007年,郑彦英留意到了大河报上的“冯杰说画”专栏,那些小品画作,以及简短而有滋有味的题款,都让郑彦英心生喜欢。及至后来参加文学评奖活动,读到冯杰的诗,方知冯杰首先是一位诗人。由画而诗,认识冯杰,虽属个例,却也侧证了冯杰画作的魅力。“诗书画皆能,而且样样出色,这才是真正的文人,而在今天,能称上文人的作家,并不多。”郑彦英的这番话,当是肺腑之言。
当之无愧的“新文人画”
如果要给冯杰画作归类的话,自然是“文人画”,并且是“新文人画”。近代绘画大师陈衡恪在《文人画的价值》一文中指出:“什么叫作文人画,就是画里面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专在画里考究艺术上的工夫,必定是画之外有许多文人的思想,看了这一幅画,必定使人有无穷的感想……”在他看来,文人画有四个要素:“第一要人品,第二要学问,第三要才情,第四才说到艺术人的工夫”。以此来衡量冯杰其人其画,当之无愧。
作为文人画,冯杰的作品迥异于职业画家。这种区别首先体现在冯杰并无师传,与诗艺、散文创作的磨练一样,绘画靠的也是自我摸索。人们可能难以想象,冯杰接触大师的作品竟是从小小的邮票开始的。由于父亲工作单位信函较多,冯杰经常从旧信封上搜集四分、八分的盖戳邮票,看到齐白石的莲花、徐悲鸿的马、吴昌硕的莲蓬,他就比着来画,正所谓“取法乎小,得乎其大”。与有老师面对面的指点相比,冯杰探索的时间也许要长很多,但因此也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没有门派的偏见,不受任何风格的约束,自成一家。
不同于职业画家的还有,冯杰没有巨幅作品,画的几乎都是小品册页。冯杰的笔下也没有宏大的题材,冯杰是不看重意义的,当然不理会画坛的流行题材,因此也远离了画坛的种种媚俗与恶俗。多数时候,冯杰的画服务于他的文章。文章表达仍不尽兴,画上阵辅佐;画表达之不足,文章又能回头补位。
绘画是自我表现的载体,而冯杰所生存的时代与以往的“文人”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因此,冯杰笔下流露出的情趣、心态、世界,已经远远不同于以往的“文人”了。在此意义上,冯杰的绘画作品是以往的“文人画”难以容纳的,所以,不妨称之为“新文人画”。
尊崇趣味,虚实相宜
在坊间,冯杰的绘画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和粉丝,这是因为冯杰的绘画中有着非凡的吸引力。第一吸引力是有趣,正如冯杰所言:“我一直坚持‘有趣大于意义’。”冯杰虽然没有拜师,但也不是无师,在绘画的趣味性上便是受到齐白石风格的影响。台湾美术评论家何怀硕就说:“冯氏文章有奇趣,画宗白石老人而更清简。他到底有中原文化的底蕴,他的画基本上是齐白石,不在乎粗细,有很趣的文字便可观了。”
哪怕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物,在冯杰笔下都会立时生动起来,令人或莞尔,或深思,或勾起一段童年的回忆。比如两块西瓜,冯杰也会为之挥毫,看来小题大做,但是冯杰为之取名“两座最高的山”,下面写道:“一个人一生之中,在记忆里,只有童年吃过的那一块西瓜最甜。”至此,冯杰笔下的西瓜不是多了一种人生的况味吗?而另有一幅名为“江湖英雄”的画,画的是三条鱼,冯杰附上的文字是:“满地走动的活物,都是不同领域的大师和名人。”这样一来,就更意味深长了。不论是题写在画上的文字,还是画外的附文,即使只有三言两语,却是很多职业画家所难以企及的,而这,正是冯杰画的价值。
冯杰绘画的另一重魅力是不仅善于写实,还善于画虚。北中原乡村中那些平常的事物,无不入于冯杰笔下;而人们没有见过的事物,冯杰同样擅长,比如龙,比如钟馗,又如苏东坡,甚至连时间,冯杰都可以画。冯杰画的是一群鱼,一张中国椅子,在水下对时间侵蚀。为此,冯杰还写下一篇题为《画时间记》的文章。在此,文是对画的一种说明,画是文字没说到的那些地方的延伸,是文的漫漶和补充。
归根结底,冯杰是一位诗人, 在他的笔下,诗与画恰切地结合在一起,诗情与画意也彼此激荡。
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不止一次对当代绘画予以尖锐地批评,在他看来,绘画百分之五靠技术,百分之九十五靠精神,正是在精神上当代国画差远了,很多画家缺少文化修养、气度和修为。与之相比,冯杰不仅不缺少文化修养、气度、修为,已在不知不觉间溢于笔端了。
015,3深圳
(庄向阳,评论家,《晶报》报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