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人”华罗庚——我们所不知道的华老

(2009-07-04 03:42:08)
标签:

诗人

数学大师

《七步诗》

豆萁

华罗庚

分类: 大师背影

  “诗人”华罗庚——我们所不知道的华老

 

                                      文/余辉

诗人”华罗庚——我们所不知道的华老

 

 

    华罗庚是现代中国史上极其传奇式的人物,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作为数学家的华罗庚先生为世界华人所熟知,但是作为“诗人”的华罗庚人们知道的并不多。

 

    其实,在老一代的科学家中很多人具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他们在自己的专业中出类拔萃,在自己的领域之外也身手不凡。华罗庚先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畅游于数学王国,累了休息时比较喜欢看的书就是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先生智商非凡人可比,对文学艺术表示出极高的天赋和悟性,几乎是出口成章。

 

    1938年春天,为了躲避日机的轰炸,闻一多教授举家移居到昆明北郊的陈家岩。不久,华罗庚一家走投无路,也来到这里。闻一多急人所急,热情地欢迎华罗庚与他家挤在一起。当时,闻一多一家八口人,已相当拥挤,但他仍腾出自己住的一间正房的一半给华罗庚一家六口人住。就这样,两家人一起住正房。正房当中没有隔墙,只好从中挂条床单,把正房一分为二,华罗庚家住里间,闻一多家住外间,华家的人进自己的住房必须经过闻家的卧室。在闻、华两家隔布帘而居期间,这两位学者很融洽。华罗庚埋头搞数学,闻一多埋头搞考古。后来,华罗庚曾写过这样一百诗,记述这段生活:

      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

      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

 

    1946年6月底,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全面内战的阴云又笼罩着大地。李公朴、闻一多在一片腥风血雨中,挺身而出,从一位诗人、学者变成为民主而奔走呼号的战士。这时,华罗庚正准备前往苏联访问,在他离开昆明前夕,关切地对闻一多说:“情况这么紧张,大家都走了、你要多加小心才是。”闻一多回答说:“形势愈紧张,我愈应该把责任担当起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难道我们还不如古时候的文人?”华罗庚离开昆明不久,继李公朴被暗害之后,闻一多也惨遭暗杀。华罗庚是在由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从报纸上得知闻一多殉难消息的。他当时目瞪口呆,悲痛欲绝,心里交织着强烈的爱与恨,挥笔写下了一首《哭一多》:

     乌云低垂泊清波,红烛光芒射斗牛。

     宁沪道上闻噩耗,魔掌竟敢杀一多!

 

    挚友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高大形象,永远铭刻在华罗庚的心里。直到30多年以后,1979年5月5日,他在纪念闻一多烈士80诞辰的文章中又赋诗表达了对闻一多的怀念之情:

     闻君慷慨拍案起,愧我庸懦远避魔。

     后觉只能补前咎,为报先烈献白头。

     白头献给现代化,民不康阜誓不休。

     为党随处可埋骨,哪管江海与荒丘。

 

    1953年,我国科学院组织出国考察团,由著名科学家钱三强任团长,团员有华罗庚、赵九章等20多人:旅途中闲暇无事,少不得谈古论今,议论科学史上的是非得失。这时,华罗庚的诗兴涌上了心头,他即景生情,吟出一则上联:

    三强韩赵魏。

 

    这里的“三强”,说的是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个强国,却又正好是代表团团长钱三强的名字。这就不仅要解决数字联的传统困难,而且要求在下联中嵌入另一位科学家的名字。华罗庚的上联一出,大家冥思苦想,都不知所对。过了一会儿,在人们的一再催促下,华罗庚又亲自解铃了。他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抛出了下联:

     九章勾股弦。

    他的语音刚落,在座的人们齐声拍手叫好。

 

    原来,下联中的《九章》,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数学著作,这本书首次记载了我国数学家发现的勾股弦定理,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中所夹直角的两边长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即弦的平方。而且,这里的“九章”又恰好是代表团另一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这样,妙趣横生的对联游戏,使代表团在旅途中不觉疲倦,兴趣盎然。

 

    华罗庚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在自己从事研究工作的同时,精心地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在他的领导、培养和扶持下,数学研究所里不断涌现出陈景润、王元等新一代出类拔萃的数学家,把我国的数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峰。

据史书记载,汉末的魏文帝曹丕对很有文才的弟弟曹植十分嫉妒,经常对他进行打击迫害。有一次,曹丕限曹植在七步之内,要成诗一首,如果不能,就要治罪:曹植想起自己的遭遇,满怀悲愤,边走边念,还没走完七步,便成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豆萁煮豆来巧妙地比喻骨肉相残。曹丕听了,不禁深有愧色。

 

    1963年2月11日,已经成为著名数学大师的华罗庚,在为青少年写的《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一书的序言中,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

     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是一位在困难环境下自学成才的杰出科学家,国外同行在评价他时写道:“数学,如音乐一样,以奇才辈出而著称,这些人即便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也才华横溢。虽然华罗庚谦虚地避免使用奇才这个词,但它却恰当地描述了这位杰出的中国数学家。”但是华罗庚先生从来不以天才自视,反而告诫青年朋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这首充满哲理的诗,可以说是他治学经验和自学成才经验的结晶。

 

    1971年,华罗庚写了一首反曹植《七步诗》诗意,题为《赠诸弟》的诗:

     煮豆燃立萁,萁在釜下乐。

     不惜身成灰,愿弟早成熟。

 

    华罗庚这首诗,将原诗兄弟相逼、骨肉相残,改为长辈对晚辈的精心培育、扶持和殷切期望,抒发了为了培育接班人,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情怀。

 

    1984年8月25日,已74岁高龄的华罗庚步入了他传奇一生的最后岁月,在病榻上写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首诗《述怀》,表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死的坦荡,对名利的超然,对自己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爱。诗曰:

     即使能活一百年,36524日而已。

     而今已过四分之三,怎能胡乱轻抛,

     何况还有,老病无能为计。

     若细算,有效工作日,在2000天以内矣!

     搬弄是非者是催命鬼,

     谈空话者非真知己。

     少说闲话,休生闲气。

     争地位,患得失,更无道理。

     学术权威似浮云,

     百万富翁若敞屣。

     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先生在日本东京讲学期间,因心脏病突发,“诗人”华罗庚离我们永远而去。

 

    在华罗庚先生领袖群伦的岁月,我国数学界英才辈出。历史的风云际会,以华罗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在自己专业之外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绝响,也给后来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完)

 

                       2009年7月4日晨于北京海淀

 

附记:

    明年就是华罗庚先生诞辰100周年,本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崇敬这位杰出的数学家,因此计划写一个系列的文章来纪念我心中的一代大师。(作者:余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