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汉语下册教参——第3课(海滨仲夏夜)
(2015-09-20 15:52:36)
标签:
8年级汉语教参第一单元第3课(海滨仲夏夜) |
分类: 汉语教参 |
3*
峻
课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它是那么大,那么亮,整个广漠的天幕上只有它在那里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苍空中的“明灯”越来越多了。而城市各处的真的灯火也次第亮了起来,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苍穹里的星斗互相辉映,煞是好看。
第一部分:写海滨夏夜的美景。
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
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先从静态看,写出“晚霞”的颜色——橘红。
再以晚霞与大海相互辉映,化静为动,“映照”“燃烧着”“闪烁着”“滚动着”,准确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晚霞的绚丽多彩。
把“启明星”比作“明灯”,突出它的大和亮。
由星光引出对灯光的描绘,把静态的灯火写活了。
把波浪上面的灯光比作流动的珍珠,形象而且富有动态。
“抚摸”将“海水”赋予人的特点,表现出“海水”微微波动的形态,与后面的“温柔”相照应。
接着由景及人,描写沙滩上乘凉的人们。
“笑声”比作“波浪”,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月亮上来了。
是一轮灿烂的满月。它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大海里,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一片片坐着、卧着、走着的人影,看得清清楚楚了。啊!海滩上,居然有这么多的人在乘凉。说话声、欢笑声、唱歌声、嬉闹声,响遍了整个的海滩。
第二部分:写“我”在夜色中的感受。
月亮升得很高了。它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
夜已经深了。
沙滩上的人,有的躺在那软绵绵的沙滩上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凉爽的风轻轻地吹拂着,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让这些英雄的人们,在这自由的天幕下,干净的沙滩上,海阔天空地尽情谈笑吧,酣畅地休憩吧。
第三部分:写月下沙滩。
“满月”比作“银盘”,表现了满月又亮又圆的特点。波浪比作“鱼鳞”,表现了波浪的层次分明及闪闪发亮。
几个形容词,准确地描绘出沙滩、海风、月光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整
这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抓住夕阳落山不久到月上中天这段时间内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夏夜海滨特有的景色和海滨沙滩上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作者对海滨夏夜优美景色的赞赏和对人民幸福生活的由衷祝愿。
随着夏夜海滨夕阳落山以后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文章描绘出五幅流动着、变化着的画面。
第一幅画面是文章第一自然段,夕阳落山不久,晚霞染红了大海,霞光随着波浪闪烁、滚动、燃烧。这一段先由晚霞写到海面上的霞光,再写到浪峰上的霞光,霞光随着海浪“闪烁”“消失”,又“闪烁”“滚动”,生动细腻地写出了霞光的动态。
第二幅画面是文章第二自然段,写霞光的消失和启明星(金星出现在早晨叫“启明星”,出现在黄昏叫“长庚”,这里可能是作者笔误)的出现。霞光的消失是通过色彩的变化来写的,它由深红变成鲜红,由鲜红变成淡红,直到一切红光消失,这时“高而远了的天空”“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这些描写都为启明星的出现作了铺垫。写启明星的出现,主要写它的大和亮,并把它比作一盏“明灯”,自然地过渡到写下一幅的灯光。
第三幅画面是文章第三自然段,着重描绘海港周围的灯光。文章先点明景物变化的条件——“夜色加浓”,这时天上的星星(“苍空中的‘明灯’”)多起来了,于是由天空中的“明灯”写到城市各处真的灯火,它们也次第亮了起来。然后集中笔力写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这些灯光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闪烁,“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最后写这些“珍珠”与天上的星斗互相辉映,蔚成奇观。
第四幅画面是文章第四至七自然段,以霞光、大海、星斗、灯光交织成的绚丽多彩的夜色为背景,写“我”在海滩的所见,写劳动者的欢声笑语。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漫步海滩,由于观察点在不断移动,看的景物也在不断变化。先写海滩上的景物:沙滩是“软绵绵的”(触觉);海水“抚摸着(视觉)细软(触觉)的海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听觉);海风是“既清新(嗅觉)而又凉爽(触觉)”;空气中飘荡着“混合的香味”(嗅觉)。接着由景及人,描写海滨夏夜沙滩上乘凉的人们: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沙滩上充满了愉快的笑声。
第五幅画面从“月亮上来了”到文章结束,描写皎洁明亮的月色和月下的海滩景色。这幅画面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分“月亮上来了”“月亮升得很高了”“夜已经深了”三层来描写的。先描绘大海月色,从月色写到沙滩上也突然明亮了起来,由于明亮看到了众多的乘凉的人们,进而又听到了他们的说笑和欢闹声。随着月亮的升高,夜已经深了,沙滩上的人也“变化”了:有的睡着了,有的还在谈笑。最后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把眼前的情景和人物结合起来,寓情于景,对这些英雄的人们自由幸福的生活,表达了美好的祝愿。
本文描写的中心是“海滨夏夜”,作者抓住色彩和光亮的变化写“夏夜”的优美,抓住沙滩、海水、海风、空气、天空写“海滨”的清新和凉爽,进而写出在这特有景色中欢笑、休憩的人们,描写细腻,语言生动。
本文巧妙运用比喻,形象地显示景物的特点。文中写霞光、星光、灯光、月亮和月光都用了贴切、生动的比喻。比如用“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比喻映照在浪峰上的又红又亮的霞光,“火焰”显示了霞光的色彩和亮光,“燃烧着的火焰”则突出了它的动感,显示出这是一幅动态的画面,再用“霍霍”来形容燃烧,就把这幅动态景物的形象表现得更加鲜明了。又如写灯光“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把映照在海面上的、随着波浪“晃动”“闪烁”的灯光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写星光,把它比喻成“一盏悬挂在高空的明灯”,写月亮“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写月光映在大海里好像“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等等,不仅生动贴切,而且使形象更加鲜明。
另外,文中还准确地使用了不少形容词,如橘红色的晚霞、肃穆的神色、广漠的天幕、乌蓝的海面、幽美的夜色、软绵绵的沙滩、凉爽的海风、皎洁的月光、明净的天空,绘出了各种景物的独特之点,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生
|
|
滨
峻
霍
呈
煞
(shā)
拂
鳞
嬉
炙△
酣△
词
呈现
广漠
活像
次第
围绕
辉映
幽美
细软
吹拂
残留
三三两两
嬉闹
海阔天空
炙晒△
zhìshài
酣畅△
练
一、辨字,注音,组词。
(提示:此题意在辨析形近字,巩固本课所要求掌握的生字。)
滨bīn(海滨、江滨)
宾bīn(宾馆、贵宾)
煞shà(煞白、煞费苦心)
熬áo(苦熬、熬粥)
二、用括号中的词替换加点的词,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提示:此题意在用精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1. 西方的天空,还燃烧(飘浮)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
“燃烧”一词能给人以晚霞似火,烧得正旺的感觉,使语言具有形象感。
2.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映)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
“染”字使霞光拟人化,能够十分生动地突出“霞光”的作用。
3. 海水,轻轻地抚摸(冲刷)着细软的沙滩,发出温柔的刷刷声。
“抚摸”一词不仅使人们对海水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表现出“海水”微微波动的形态,与后面的“温柔”相照应。
4. 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传播)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飞扬”一词给人以快乐、舒畅的感觉,更能表现笑声此起彼伏,源源不断的情景。
5. 月亮像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似的,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升)了出来。
“涌”字使月亮活了起来,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月亮在波涛涌动的海面上升起的一刹那动人的情景,用词极为生动贴切。
三、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提示:本题为阅读训练题,意在理解好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1. 课文共描写了几幅“海滨仲夏夜”的画面,每幅画面主要描绘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各抓住了什么特征?
(答案参考“整体感知”部分。)
2. 你觉得这个“海滨仲夏夜”是个怎样的夜晚?请你在中心词“夜”前加些形容词来表达你的感受。
幽美的夜、愉快的夜、温馨的夜、恬静的夜、幸福的夜……
四、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某个段落,并模仿该段落写一个描写月夜的片断。
(提示:通过背诵,以增强语感,积累语言;通过仿写,以领会课文的写作特点,提高习作水平。)
教
一、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故可采用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文章的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富有感情的范读作为“导读”,让学生体会、模仿,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朗读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诵读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还可以配合画面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诵读。
二、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海滨”“仲夏”“夜”等景物特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贴切的比喻,依次描写了“夕阳落山不久”“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月亮升得很高了”“月己经很深了”时的海滨幽美夜景。因此全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体味关键词的妙用及精彩语句上。结合“练习·思考”第二题,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尽可能地应用于自己的习作实践。
三、本文的观察及描写方法很值得借鉴。学习本文,要让学生明白:写景物的变化,要注意观察点和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有时观察点没有变,但外界条件起了变化(如夕阳西沉、夜色加深、月亮上升等),观察的对象当然也随着起变化,所以要仔细观察变化的情状,才能把景物微妙的变化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出来。有时观察点改变了,观察对象自然随着变化,如本课“我”在沙滩漫步,那就是边走边看边描写所看到的景象,这时就要仔细观察景物的变换,写出它们的动态。
四、本文是比较经典的写景散文,且便于学习模仿。应结合“练习·思考”第四题,指导学生习作。
五、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有
一、作者简介
峻青,原名孙俊卿,生于1922年,山东海阳县人,当代作家。幼年家贫,当过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1941年写出第一部作品《风雪之夜》,后做记者和编辑工作。解放后担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和散文集《欧行书简》《秋色赋》等。他的作品大都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故事动人,人物形象鲜明,文笔清新而流利。
《海滨仲夏夜》写于1962年。本文节选的是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几个描写海滨仲夏夜景色的片段。
原文在最后还有一小节,录在下面,以便教师备课时较好地领会课文最后这段话的思想感情:“因为现在是我们自己的时代,是我们许许多多父老弟兄们用宝贵的鲜血和头颅换来的自己的时代。”
二、《海滨仲夏夜》评析资料选录
《海滨仲夏夜》的艺术特色归纳如下:
(一)以动映静,化静为动,动静相宜
晚霞、繁星、明月以及灯火,本来都是静态的景物,但作者为了化静为动,用大海滚动着的浪峰来映衬,引导读者透过大海的排排波浪去看它们“闪烁”“滚动”的倒影,使人感到别有一番风味。晚霞的色彩与光亮的变化却是一种动态,作者写晚霞的妙笔正是有层次地突出了它的变化,做到在静中求动,动静相宜。
(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的写景或烘托气氛,或抒发自己的感受,把景、情、意三者融为一体,形象具体地阐明了作者的见解和思想。
(三)联想自然,比喻精当,引人入胜
文学需要联想,联想对于散文尤为重要。本文不仅联想丰富,而且贵在自然,比喻精当。作品由鲜红的晚霞联想到燃烧的火焰;由又大又亮的启明星联想到悬挂在高空的明灯;由倒映在海面上的一片晃动、闪烁的灯光联想到一串串流动着的珍珠,无不给人以自然、贴切的感受。而这一切联想,又都是借助于比喻修辞格来完成的,形象生动,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仲夏的海滨之夜,观海赏月,怡然自得,引人入胜。
(宗子寅《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
《海滨仲夏夜》写景虽然有不少成功的方面,但在语言上也有失之粗疏的地方。明显的毛病出在课文的后半部分,如写海风,三处都是用“凉爽”来形容,写月亮,两处都是用“皎洁”来描写,写到“心情”“笑声”,多次使用“愉快”“欢乐”这些抽象的字眼,写沙滩,反复用“柔软”“细软”“软绵绵”这些类似词语。形容词不是不可以用,但过多地甚至单单地依靠它们,是无法将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因为形容词只能表现一般,完全靠它来描写景物便会显得苍白无力,只能表现出景物大致面貌罢了。
(刘彬荣《漫谈〈海滨仲夏夜〉的写景》)
三、《〈海滨仲夏夜〉的艺术特色》摘录(徐绍仲)
(一)抓特征和变化描写景物
本文的标题十分醒目明确。“海滨”点明了特定的地点;“仲夏”点明了具体的季节;“夜”点明了时间。作者抓住这个自然环境中变化不定的景物,酣畅淋漓地描绘出一幅幅海滨仲夏夜的幽美图画,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的感染。
“夜,来临了。是一个非常幽美的海滨的夏夜。”作者涉笔成趣,探骊得珠,一开始就总写了海滨仲夏夜的“幽美”。它不仅点出了正题,而且定下了全文的基调。散文的下面几段都是围绕“幽美”这一特点而写的。但是应该强调指出的是,作者捕捉入文的形象,不仅具有很强的特征性,而且还多是一些变化着的动景,致使作者所勾画的“夜”景,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看吧,“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橘红色”,画出了晚霞的颜色美,“燃烧”,则勾勒出晚霞的动态美。晚霞不但好看,而且还动了起来,真是神来之笔。大海“被这晚霞染成了红色”,这一方面写出了大海的颜色美,而且又一次写出了晚霞之动,“染成了”,则是有力的说明。作者在这里以生花妙笔,紧紧抓住大海的特征来衬写晚霞,就别有韵味了。大海的景色“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这一比较句是巧妙的过渡,下面则是具体的描述。因为大海是“活动的”,所以晚霞也就随之活动起来。特别是海峰上的霞光,“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霞光像火焰在燃烧,既写出了霞光之形和色,又写出了霞光之动。“闪动”“滚动”“闪烁”,是一组近义动词。“闪动”描绘由于海浪突然一动,霞光也突然一动的形态;“滚动”描绘由于海浪的翻腾,霞光也翻腾的情状;“闪烁”描绘由于海浪的动摇不定,霞光也忽明忽暗地变幻的情景。不仅如此,由于海水不停地呼啸,霞光在燃烧时还发出了“霍霍”声,作者对海上霞光的描写,真是绘形、绘色又绘声。
但是,随着夕阳的逐渐西沉,景色又有新的变化:“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为浅红”,直到“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过程,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上是晚霞的景色变化。霞光虽然没有了,但是新的变化了的景色又出现了。瞧,“那突然显得高而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这里的“突然”写出了变化之快,“肃穆”则是作者对天空的变化的观感,它和“高而远”都表现出海滨仲夏的特点。接着最早出现的一颗启明星,又“闪烁起来”,“放射着”光辉。这是天空景色的变化。
当“夜色加浓”的时候,新的变化的景色又呈现在人们面前:天空的“明灯”“越来越多了”。由少而多,由启明星的出现到繁星遍布天空,这是只有在仲夏才有的现象。要说最精彩的,那就要数海滨的灯火夜景了。城市各处的灯火“次第亮了起来”,这里的“次第”形象地描绘出灯火一个接着一个地亮起来的情景。前面已经提到作者抓住大海的特征衬写晚霞,晚霞显得那么富有活力;这里作者又抓住大海的特征来衬写灯火,灯火也显得那么富有生机。“尤其是围绕在海港周围山坡上的那一片灯光,从半空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随着波浪,晃动着,闪烁着,像一串流动着的珍珠。”从大海里看到了灯火的侧影,从大海看到了灯火的“晃动”“闪烁”,从大海里看到了灯火的“流动”。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一幅幽美迷人的图画:天上的繁星,地上的万家灯火及其在海中的侧影互相辉映,天上、地面、大海融为一体,流光溢彩,千姿百态,真是美不胜收!
(二)开拓幽美的意境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初步看到《海滨仲夏夜》中的诗情画意。但是由于作者对事物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并没有以此为满足,又在继续深入地开拓散文的幽美意境。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作者不仅把浓郁的感情倾注于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中,而且还沉醉在这个幽美境界之中。这样,作者便有条件调动自己的多种官能感觉,对海滨美景进行细腻的描绘。沙滩:“软绵绵的”,这是触觉;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这是视觉;“发出温柔的刷刷声”,这是听觉;海风:“清新而又凉爽”,这是感觉;海风送来了“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这是嗅觉;沙滩上“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又是触觉。正由于作者调动了多种官能感觉,就把海滨仲夏夜的幽美的境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出来。不仅如此,作者同时还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描写,收到了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人们在诗文中经常用“母亲轻轻地抚摸着孩子”来形容母亲的慈祥,作者在这里却说海水在“轻轻地抚摸着”沙滩,这就赋予海水母亲般的慈祥。至于海水发出的声音也是“温柔”的,显然是把海水写成人了,让人们感到海水是那么温柔多情。
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继续开拓诗的意境。当“月亮上来了”的时候,海滨仲夏夜的景色更加迷人了。月亮“是一轮灿烂的满月”,“一轮”画出了月亮的形状;“一面光辉四射的银盘”这一比喻,描绘了月亮的光。我国古代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诗中写到月亮,杜甫《旅夜书怀》诗曾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境界雄浑壮阔。而峻青在这篇散文中,把整个大海作为一个广阔无垠的背景,写银盘似的月亮“从那平静的大海里涌了出来”,给人以幽美、壮阔之感。一个“涌”字,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月亮升起的一刹那跃动的情景,给人以既幽美迷人又奋力向上的感觉。当月亮从海里涌出来之后,海面上便立即出现了新的美景:“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至此,作者便完整地勾画出一幅动人的“月出图”。当“月亮升得很高”的时候,更加幽美的景色又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时,月亮“是那么皎洁,那么明亮”。海滨之夜,多么醉人!所以作者在步入这个境界时,情不自禁地说:“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兴奋和愉快。”并且还抒发了对英雄人们的祝愿之情。由此则可以说明,作者之所以能够抒写出这样幽美的诗情画意,其主要原因就是海滨仲夏夜的幽美的自然景色,使作者产生了幽美的思想感情。正由于作者对故乡的山水,对故乡人民的深情,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南朝宋王微《叙画》),《海滨仲夏夜》的景和情才达到了有机的统一。惟其如此,散文才成功地开拓出十分幽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