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汉语上册教参——第13课(乡村的傍晚)

标签:
7年级汉语教参第四单元第13课乡村的傍晚 |
分类: 汉语教参 |
13
课
夕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如镜的小河里,像开了一朵朵鸡冠花。不知谁往河里丢进一颗小石子,激起的浪圈追逐着夕阳的余辉。河两岸的柳条像一丝丝的绿绸,在春风的吹动下轻轻地摇曳,好像怕惊动了静静的河水似的。柳树下洗衣姑娘的影子倒映在水里……
河两岸是炊烟袅袅的农舍,不时飘来诱人的饭菜香味。
四周都是田野,长着密密的庄稼。挨近农舍的地里,还有人影在晃动。勤劳的庄稼人啊,劳累了一天,这会儿也该歇歇了吧。
南山上那湛蓝的天空中,翱翔着几只“雄鹰”,飞舞着几只“蝴蝶”,还有大眼睛的“蜻蜓”……啊!那是小伙伴们在放风筝呢!听吧,从山上传来了孩子们的欢笑声:
“呦,我的蜻蜓一下子蹿得老高!”
“你看,我的蝴蝶多好看啊,像仙女起舞一样。”
“哎呀,哎呀,小牛的老鹰栽下来了!”
他们站在南山顶上,手儿灵活地拉着风筝线,头仰着,眼紧盯着飘曳在蓝天上的风筝……
在半山腰,有个少年骑在牛背上吹响了悠悠的柳笛。还有个胖小子,趴在牛背上,愣愣地看着心爱的牛儿吃草,瞧他那个样子,好像他也想跳下来吃几口那鲜嫩的青草呢!
你再听听,那边传来“ABCD”的声音,干什么来着?啊,原来是十三四岁的姑娘,把牛拴在不远的树旁,正坐在树阴底下认真地读着英语呢……
作者按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观察顺序,具体描写了夕阳下山村美丽活跃的情景。
这时,夕阳还舍不得将最后一线余辉收回去,继续从西山顶上探着半个脸儿,伴随着这美丽、沉静而又活跃的山村。
两个比喻句,使夕阳下的景色更加美丽、形象。
“追逐”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夕阳下乡村河水的活泼;“轻轻、怕、惊动”则表现柳条在春风下轻柔地拂动。
词语(动宾)搭配非常准确。
“像……一样……”,以常见的比喻句格式,描绘在空中飞舞的风筝。
“舍不得”“探”两个词语用得十分传神,把一个没有意识和思想的夕阳拟人化,
这时,从农舍里传出喊声:“小豆子,把牛牵回来吧,吃饭了!”“三娃子,快回家吧,饭都凉了!”叫喊声此起彼伏。
于是,孩子们有的收拾起书本,有的牵起牛,有的收起风筝,互相招呼着向山下的村子走来。悠悠的柳笛声和孩子们的嬉笑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渐渐地近了,近了……
乡村的傍晚多么使人陶醉啊!
作者用很抒情的写法,写了夕阳慢慢沉下,只剩下一线余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赞美大自然,赞美欢乐幸福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时,最后一缕晚霞已经隐去。河水平静了,河里的鱼儿也好像睡觉了似的。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
从侧面表现乡村的美丽。
“叫喊声”“柳笛声”“嬉笑声”“哞哞声”声声入耳,表现了乡村傍晚的活跃气氛和人们快乐的心情。
这一幅静止的画面与前文夕阳染红了西天,浪圈追逐着夕阳的余辉,柳条摇曳,炊烟袅袅,人影晃动,风筝翱翔,孩子欢笑,放牛少年吹笛,姑娘书声琅琅的动态描述相互映衬,逼真、完美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恬静而又活跃。
整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生动地表现了乡村傍晚的美丽、恬静而又活跃的情景,赞美了大自然的魅力、农村人民的勤劳、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
生
生
绸
炊
翔
蜻
蜓
筝
笛
拴
嬉△
恬△
词
追逐
②追求‖有些人只知道追逐名利。
诱人
翱翔
栽下来
拴
活跃
此起彼伏
陶醉
隐去
嬉笑△
恬静△
练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提示:设计此题意在掌握本课所学汉字。)
一丝丝的绿chóu(
翱xiánɡ(
小伙伴们在放风zhēnɡ(
二、给下面的叠音词搭配恰当的词。
(提示:此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本课出现的叠音词。)
静静的
愣愣地
三、从下面各句中找出使用巧妙的词语,体会其形象生动的特点。
1.不知谁往河里丢进一颗小石子,激起了浪圈追逐着夕阳的余辉。
(“追逐”本义是追赶,浪圈是不可能追赶着夕阳的,但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夕阳下乡村河水的活泼。)
2.柳条像一丝丝的绿绸,在春风的吹动下轻轻地摇曳,好像怕惊动了静静的河水似的。
3.夕阳还舍不得将最后一线余辉收回去,继续从西山顶上探着半个脸儿。
4.最后一缕晚霞已经隐去。河水平静了,河里的鱼儿也好像睡觉了似的。
(“好像睡觉了似的”,说河里的鱼儿睡着了,很形象地描绘了河水的平静,从而说明乡村傍晚的恬静和安详。)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都描写了乡村傍晚的哪些景色。
五、仔细品读下面形象生动的文字,并仿写一个描写自然景色的片断。
教
一、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乡村活跃、欢乐而又恬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课文都描写了哪些乡村傍晚的景色,尤其是找出具体词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之特点的活动,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并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本文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多彩的画面。教师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创设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进入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如,可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三张投影片。讲课开始,就出示投影片,并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这时学生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现给学生的是一幅具有乡土气息的美丽、恬静、活跃的自然画卷,使他们赏心悦目。此时,教师可激励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它会使你得到新的感受。”学生会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三、本文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适于对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所描述的意境;通过有效的点拨和示范,感染和熏陶学生,指导他们读出不同句式的语调;要结合师生评议,优化朗读教学,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四、本文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借鉴,它以夕阳布满天空起笔,分夕阳满天、夕阳半隐、夕阳完全隐去三个步骤来写夕阳下的乡村美景。写乡村的生活也是以这三个时间段为基点,层次十分分明。这种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按观察的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有条理地描述的写作方法,教师应该注意向学生传授。
五、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有
文章结构
本文是以夕阳布满天空、夕阳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经隐去这三个时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1.夕阳染红了天空:作者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具体描写了夕阳下山村美丽活跃的情景。以夕阳下的小河为出发点,先写河边的柳条和洗衣姑娘;接着从河边写到河两岸的农舍,农舍里飘出来的饭菜香味;写四周的田野、庄稼、勤劳的庄稼人晃动的身影。然后随着视线由低到高,从田野写到南山上的情景:空中翱翔着风筝,山上放风筝的孩子们的笑语声。接着又由高到低,从山顶上写到半山腰牛背上的少年,写到山脚下,坐在树荫下读书的小姑娘。
2.夕阳探着半个脸:作者用很抒情的写法,写了夕阳慢慢沉下,只剩下一线余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赞美大自然,赞美欢乐幸福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其中,“舍不得”“探”两个词语用得十分传神,把一个没有意识和思想的夕阳拟人化,从而从侧面表现乡村的美丽。接着,从此起彼伏的叫喊声,引出并具体描绘了孩子们陆续回家吃饭时的生动情景,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的气息,这与上一部分的情景自然照应。这时,作者再一次赞美了使人陶醉的乡村傍晚的景色。
3.晚霞消失:孩子们走了,晚霞也隐去了,河水平静了,河里的鱼儿也好像睡着了似的,整个山村沉浸在恬静中。这一幅静止的画面与课文第一段夕阳染红了西天,浪圈追逐着夕阳的余辉,柳条摇曳,炊烟袅袅,人影晃动,风筝翱翔,孩子欢笑,放牛少年吹笛,姑娘读书声琅琅的动态描述相互映衬,逼真、完美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和乡村生活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