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年级汉语上册教参——第13课(乡村的傍晚)

(2015-09-09 09:44:56)
标签:

7年级

汉语教参

第四单元

第13课

乡村的傍晚

分类: 汉语教参

13  乡村的傍晚

 

 

课  文  评  

 


夕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如镜的小河里,像开了一朵朵鸡冠花。不知谁往河里丢进一颗小石子,激起的浪圈追逐着夕阳的余辉。河两岸的柳条像一丝丝的绿绸,在春风的吹动下轻轻地摇曳,好像怕惊动了静静的河水似的。柳树下洗衣姑娘的影子倒映在水里……

 

河两岸是炊烟袅袅的农舍,不时飘来诱人的饭菜香味。

四周都是田野,长着密密的庄稼。挨近农舍的地里,还有人影在晃动。勤劳的庄稼人啊,劳累了一天,这会儿也该歇歇了吧。

南山上那湛蓝的天空中,翱翔着几只“雄鹰”,飞舞着几只“蝴蝶”,还有大眼睛的“蜻蜓”……啊!那是小伙伴们在放风筝呢!听吧,从山上传来了孩子们的欢笑声:

“呦,我的蜻蜓一下子蹿得老高!”

“你看,我的蝴蝶多好看啊,像仙女起舞一样。”

“哎呀,哎呀,小牛的老鹰栽下来了!”

他们在南山顶上,手儿灵活地着风筝线,头着,眼紧着飘曳在蓝天上的风筝……

在半山腰,有个少年骑在牛背上吹响了悠悠的柳笛。还有个胖小子,趴在牛背上,愣愣地看着心爱的牛儿吃草,瞧他那个样子,好像他也想跳下来吃几口那鲜嫩的青草呢!

你再听听,那边传来“ABCD”的声音,干什么来着?啊,原来是十三四岁的姑娘,把牛拴在不远的树旁,正坐在树阴底下认真地读着英语呢……

 

作者按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观察顺序,具体描写了夕阳下山村美丽活跃的情景。

 

这时,夕阳还舍不得将最后一线余辉收回去,继续从西山顶上着半个脸儿,伴随着这美丽、沉静而又活跃的山村。

 

 

 

 

两个比喻句,使夕阳下的景色更加美丽、形象。

“追逐”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夕阳下乡村河水的活泼;“轻轻、怕、惊动”则表现柳条在春风下轻柔地拂动。

 

 

 

词语(动宾)搭配非常准确。

 

 

“像……一样……”,以常见的比喻句格式,描绘在空中飞舞的风筝。

  用词准确。

 

 

 

 

 

 

 

 

 

 

“舍不得”“探”两个词语用得十分传神,把一个没有意识和思想的夕阳拟人化,

 

 

 

 

这时,从农舍里传出喊声:“小豆子,把牛牵回来吧,吃饭了!”“三娃子,快回家吧,饭都凉了!”叫喊声此起彼伏。

于是,孩子们有的收拾起书本,有的牵起牛,有的收起风筝,互相招呼着向山下的村子走来。悠悠的柳笛声和孩子们的嬉笑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渐渐地近了,近了……

乡村的傍晚多么使人陶醉啊!

 

作者用很抒情的写法,写了夕阳慢慢沉下,只剩下一线余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赞美大自然,赞美欢乐幸福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时,最后一缕晚霞已经隐去。河水平静了,河里的鱼儿也好像睡觉了似的。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

    

从侧面表现乡村的美丽。

 

“叫喊声”“柳笛声”“嬉笑声”“哞哞声”声声入耳,表现了乡村傍晚的活跃气氛和人们快乐的心情。

 

 

 

这一幅静止的画面与前文夕阳染红了西天,浪圈追逐着夕阳的余辉,柳条摇曳,炊烟袅袅,人影晃动,风筝翱翔,孩子欢笑,放牛少年吹笛,姑娘书声琅琅的动态描述相互映衬,逼真、完美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恬静而又活跃。


整  体  感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生动地表现了乡村傍晚的美丽、恬静而又活跃的情景,赞美了大自然的魅力、农村人民的勤劳、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

  本文是以夕阳布满天空、夕阳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经隐去这三个时间为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生  字·词  

 

7年级汉语上册教参——第13课(乡村的傍晚)7年级汉语上册教参——第13课(乡村的傍晚)生    

 

  (chóu)   绸子‖绿绸∕绸缎。

  (chuī)   烧火做饭‖炊烟∕炊具。

  (xiánɡ  盘旋地飞;飞‖翱翔∕飞翔∕滑翔。

  (qīnɡ)  常用于“蜻蜓”。

  (tínɡ)  常用于“蜻蜓”。

  (zhēnɡ)  风筝。古筝。

  (dí)     管乐器,用竹子制成,上面有一排供吹气、蒙笛膜和调节发音的孔,横着吹奏。也叫横笛。响声尖锐的发音器‖汽笛∕警笛。

  (shuān)  用绳子等绕在物体上,再打上结‖拴牛∕拴马。比喻缠住而不能自由行动‖被拴住∕拴在一起。

 (xī) 游戏;玩耍‖嬉笑∕嬉闹∕嬉戏。

 (tián) ①恬静‖恬适。②满不在乎;坦然‖恬不知耻∕恬不为怪。

 

7年级汉语上册教参——第13课(乡村的傍晚)7年级汉语上册教参——第13课(乡村的傍晚)词   

 

追逐  zhuīzhú  追赶‖激起了浪圈追逐着夕阳的余辉。∕猎人们在森林里追逐野兽。

②追求‖有些人只知道追逐名利。

诱人   yòurén   吸引人,招引人河两岸是炊烟袅袅的农舍,不时飘来诱人的饭菜香味。∕这幅画上的苹果真是诱人,好想咬上一口。

翱翔   áoxiánɡ  在空中回旋地飞‖南山上那湛蓝的天空中,翱翔着几只“雄鹰”,飞舞着几只“蝴蝶”。∕我多么想变成一只鸟,在空中自由地翱翔!

栽下来  zāixiàlái  摔下来‖“哎呀,哎呀,小牛的老鹰栽下来了!”∕他睡觉很不老实,半夜经常从床上栽下来。∕那位走钢丝的老艺人,突然从钢丝上栽了下来,观众一阵惊呼。

拴   shuān   ①用绳子等绕在物体上,再打上结‖啊,原来是十三四岁的姑娘,把牛拴在不远的树旁,正坐在树阴底下认真地读着英语呢……∕爷爷停下马,把马拴在树上,坐在河边发起呆来。②比喻缠住而不能自由行动‖年轻人不愿意被琐事拴住手脚。∕这件事把大伙儿拴在了一起。

活跃  huóyuè  ①行动活泼而积极;气氛蓬勃而热烈‖夕阳探着半个脸,伴随着这美丽、沉静而又活跃的山村。∕他是文体活跃分子。∕学习讨论会开得很活跃。②使活跃‖现在要大力活跃农村经济。

此起彼伏  cǐqǐbǐfú   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也说此伏彼起、此起彼落叫喊声此起彼伏。∕此起彼伏的革命运动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运动会上,同学们的加油声此起彼伏。

陶醉   táozuì   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乡村的傍晚多么使人陶醉啊!∕我陶醉在故乡的山川景色之中。

隐去   yǐnqù   消退最后一缕晚霞已经隐去。∕在丰富的史料面前,罩在伟人头上的神秘光环渐渐隐去了。∕他的身影渐渐地从人们的视线中隐去了。

嬉笑  xīxiào   笑着闹着‖悠悠的柳笛声和孩子们的嬉笑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渐渐地近了,近了……∕远处传来了同学们的嬉笑声。∕不要在教室里打闹嬉笑。

恬静   tiánjìnɡ   安静;宁静‖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他的住宿环境优雅恬静,成了同学们经常光顾的“据点”。∕她性格恬静温和,深受学生的热爱。

 

练  习·探  

 

一、根据拼音写汉字。    

(提示:设计此题意在掌握本课所学汉字。)

一丝丝的绿chóu(  )    chuī  )烟袅袅       )声声 

xiánɡ  )着几只“雄鹰”      有大眼睛的“qīnɡtínɡ” 蜻蜓 

小伙伴们在放风zhēnɡ          把牛shuān  )在树旁

 

二、给下面的叠音词搭配恰当的词。

(提示:此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本课出现的叠音词。)

静静的  河水、夜晚    悠悠的  歌声、柳笛声    密密的  庄稼、树林 

愣愣地  看着、站着    轻轻地  离开、说话      渐渐地  沉入、消失 

 

三、从下面各句中找出使用巧妙的词语,体会其形象生动的特点。

    (提示:此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会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并学习用词的准确。)

1.不知谁往河里丢进一颗小石子,激起了浪圈追逐着夕阳的余辉。

(“追逐”本义是追赶,浪圈是不可能追赶着夕阳的,但这里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夕阳下乡村河水的活泼。)

2.柳条像一丝丝的绿绸,在春风的吹动下轻轻地摇曳,好像怕惊动了静静的河水似的。

  “怕惊动”用得比较好。“怕”是有意识的动物或人才能产生的感觉,而此句中是柳条怕惊动,从而写出了春风下柳条轻柔的飘动,很细腻传神。)

3.夕阳还舍不得将最后一线余辉收回去,继续从西山顶上探着半个脸儿。

  (“舍不得”“探”字用得妙。“舍不得”这个词,是表现心理的词,说夕阳“舍不得”是赋予夕阳以人的意念。而“探”也是人格化的动词,赋予夕阳以人的行为。)

4.最后一缕晚霞已经隐去。河水平静了,河里的鱼儿也好像睡觉了似的。

(“好像睡觉了似的”,说河里的鱼儿睡着了,很形象地描绘了河水的平静,从而说明乡村傍晚的恬静和安详。)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都描写了乡村傍晚的哪些景色。

    (提示:本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握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描写乡村傍晚的,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答案参考“课文评点”及“有关资料”。)

 

五、仔细品读下面形象生动的文字,并仿写一个描写自然景色的片断

    (提示:此题设计,旨在为了提高学生对比喻句的认识,能够恰当地运用比喻句描写景物。参考答案略。) 

        夕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如镜的小河里,开了一朵朵鸡冠花。不知谁往河里丢进一颗小石子,激起了浪圈追逐着夕阳的余辉。河两岸的柳条一丝丝的绿绸,在春风的吹动下轻轻地摇曳,好像怕惊动了静静的河水似的。柳树下洗衣姑娘的影子倒映在水里……

 

教  学  建  议 

 

一、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文章洋溢着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乡村活跃、欢乐而又恬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课文都描写了哪些乡村傍晚的景色,尤其是找出具体词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形象之特点的活动,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并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本文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多彩的画面。教师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创设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进入文中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如,可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三张投影片。讲课开始,就出示投影片,并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这时学生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现给学生的是一幅具有乡土气息的美丽、恬静、活跃的自然画卷,使他们赏心悦目。此时,教师可激励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它会使你得到新的感受。”学生会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三、本文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适于对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所描述的意境;通过有效的点拨和示范,感染和熏陶学生,指导他们读出不同句式的语调;要结合师生评议,优化朗读教学,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

四、本文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借鉴,它以夕阳布满天空起笔,分夕阳满天、夕阳半隐、夕阳完全隐去三个步骤来写夕阳下的乡村美景。写乡村的生活也是以这三个时间段为基点,层次十分分明。这种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按观察的顺序,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为线索,有条理地描述的写作方法,教师应该注意向学生传授。

五、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有  关  资  

 

文章结构

 

本文是以夕阳布满天空、夕阳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经隐去这三个时间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1.夕阳染红了天空:作者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具体描写了夕阳下山村美丽活跃的情景。以夕阳下的小河为出发点,先写河边的柳条和洗衣姑娘;接着从河边写到河两岸的农舍,农舍里飘出来的饭菜香味;写四周的田野、庄稼、勤劳的庄稼人晃动的身影。然后随着视线由低到高,从田野写到南山上的情景:空中翱翔着风筝,山上放风筝的孩子们的笑语声。接着又由高到低,从山顶上写到半山腰牛背上的少年,写到山脚下,坐在树荫下读书的小姑娘。

2.夕阳探着半个脸:作者用很抒情的写法,写了夕阳慢慢沉下,只剩下一线余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赞美大自然,赞美欢乐幸福的乡村生活的思想感情。其中,“舍不得”“探”两个词语用得十分传神,把一个没有意识和思想的夕阳拟人化,从而从侧面表现乡村的美丽。接着,从此起彼伏的叫喊声,引出并具体描绘了孩子们陆续回家吃饭时的生动情景,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乡村生活的气息,这与上一部分的情景自然照应。这时,作者再一次赞美了使人陶醉的乡村傍晚的景色。

3.晚霞消失:孩子们走了,晚霞也隐去了,河水平静了,河里的鱼儿也好像睡着了似的,整个山村沉浸在恬静中。这一幅静止的画面与课文第一段夕阳染红了西天,浪圈追逐着夕阳的余辉,柳条摇曳,炊烟袅袅,人影晃动,风筝翱翔,孩子欢笑,放牛少年吹笛,姑娘读书声琅琅的动态描述相互映衬,逼真、完美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和乡村生活的欢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