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北宋人归葬意识的淡化5对比:杜甫归葬2

标签:
文化苏轼归葬意识杜甫归葬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浅说北宋人归葬意识的淡化5
——读苏札记附文一
我楚狂人
二、唐代文化名人刻意归葬2
反观唐人,刻意归葬的例子却是比比皆是。略举数例。
1.杜甫客死异地,多年归葬。2
偃师墓
偃师杜甫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城关三中的学校操场后方。
墓碑为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所立,高约5米,上刻有“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字样。据偃师市文物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956年重修该墓冢时在四周砌上青砖,呈八角形。目前,墓冢高约3.4米,直径约12米。向北走,有杜甫先祖、晋当阳侯杜预之墓,不过如今仅保存有一座墓碑。
据《旧唐书·杜甫传》载:“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元稹写的墓志铭中有“葬当信侯墓次”,也就是说,杜甫葬在了当信侯(指晋代镇南大将军杜预,为杜甫十三世祖)的一侧,杜甫祖父杜审言的墓也在此。(按:我以为,这是杜甫真墓,因为本传及元稹的墓志铭,材料太权威了。)
巩义墓
巩义杜甫墓即杜甫陵园,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西北约6公里康店村的邙岭上,地处黄土丘陵,东、北、西三面沟壑环绕。坐北面南,东西并列着3个土冢,西为杜甫墓,向东依次为长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人称“圣人三冢”。
杜甫墓呈覆斗状,高8米,边长10米。杜甫墓前有3通碑刻,最东边1通小碑立于唐代,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字迹已模糊不清,隐约可看到“杜工部墓”四个字。西面2通为清代所立,前边1通为乾隆四十年(1775年)知县陈龙章立石,由清代画家童钰书丹,碑中间大字楷书“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后边1通为康熙十九年(1680年)河南驿监杜漺立,中间楷书“杜少陵墓碑”,正文468字,记载了杜甫墓变迁史和“康水采文”的故事。
现该碑东侧又立1碑,乃1986年发现,上刻“唐杜工部墓”。唐大历五年(770年)杜甫在湖南湘江途中病亡(一说死于耒阳),因家人无力安葬,灵柩厝于岳州(今湖南岳阳)。元和八年(813年),其孙杜嗣业才将其迁葬于巩县。杜甫墓1987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按:巩义与偃师相距不远,这里是不是有误解?从文保级别看,似乎巩义墓重视程度不如偃师。但是其孙杜嗣业迁归的资料是一致的。)
襄阳杜甫墓为杜甫衣冠冢,位于岘山东侧。据传,唐代大诗人杜甫病死于湖南后,其孙从河南巩县赴湖南奔丧,路过襄阳时,因此地为杜氏祖籍,遂筑衣冠冢,以示纪念。约1928年,驻襄阳的国民党五一师师长范石生,整墓立碑,正文为“唐杜工部之墓”。
总结一下,湖南耒阳墓是“靴冢”,湖北襄阳墓是衣冠冢,这是一类。陕西富县、陕西华阴、四川成都三处是纪念性建筑,又是一类。湖南平江墓是原葬地,已经被认可。河南偃师和巩义,都是杜甫家族墓所在,而偃师杜预墓是杜家荣耀,杜甫也多次引为傲。最为可靠,也最被认可。最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两处墓葬,都证明了杜甫去世多年后,其孙为他迁葬故乡家族墓。有资料称,得到了李白的弟子魏万的帮助。
杜甫归葬这一件事,可以见到唐人归葬意识是何等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