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三苏1——读苏札记之六(苏洵)

标签:
文化苏轼眉山三苏苏洵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眉山三苏1
——读苏札记之六
我楚狂人
眉山,四川的一个小城,因为是三苏的家乡而名闻遐迩。眉山又名眉州,地处川西南峨眉山下的岷江小平原,因地近峨眉山而得名。
眉山三苏确实了不起,唐宋散文八大家宋代六家,他们父子占半壁江山。这种荣耀古今少有,仅汉末曹家父子差相似。
三苏之“大苏”苏轼是本系列的主角,这篇小文章就不说了,这里只说“老苏”和“小苏”。“老苏”苏洵和“小苏”苏辙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散文,其他成就不算是超一流。而“三苏”之称实际上也是从散文着眼的。
“老苏”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一个大器晚成者。
苏洵年稍长入学,学习句读、属对、声律,但没有学会就放弃了读书,后开始游历名山大川。27岁又开始读书。在考取进士和茂才时,都未中。不久,苏洵之父去世,其归家守丧。服除后,仍居住在乡里,闭门读书,文章一新,著有《几策》《权书》《衡论》数十篇,系统提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革新主张。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洵送其二子入京应试,朝廷诏试策论,辞不赴命。嘉祐五年(1060年),苏洵被任试秘书省校书郎,除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礼书,完成《太常因革礼》100卷。治平三年(1066年),苏洵卒。
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文章大部分是议论文,往往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其散文以气势胜,具有荀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辩之风,观点明确,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谨严,妙喻连篇,呈现出雄奇高古的风格。苏洵的散文在当时就颇具影响,对改变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权书》《衡论》诸作,纵谈古今,议论圆转,纵横恣肆,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苏洵诗作不多,但诸体皆备,尤以五七言古诗见长。
苏洵早年自我放纵,不读书,27岁才开始认真读书,一辈子没有考取功名,但是成就大名,很是了不起。
苏洵最成功的的是政论文,又大气又犀利,风靡一时。他的政论文《六国论》是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常选篇目,我当年当做议论文的规范范文教学。但是有一点我从来没有给学生讲,因为怕学生不能接受。苏洵的《六国论》的立足点是把宋王朝放在关东六国的位置上的。也就是说在苏洵的角度,宋王朝不但远没有完成统一大业,而且还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这实际上是当时很多士大夫的一致认识,具体说也就归结到对澶渊之盟的估价上。显然,苏洵是否定澶渊之盟的。这也是当时很多人的看法。而北宋的两次政治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从出发点来看,还是先改变宋王朝在军事态势上的弱势。所以,苏洵的政论文当时被推崇,是有历史原因的。只是苏洵始终是政坛的外围,产生的影响有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