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莲池寺再考订3“灵官殿”与石埂基考

(2024-09-30 07:16:05)
标签:

文化

陈墓镇志札记

莲池寺考

灵官殿考

石埂基考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莲池寺再考订3

——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七

 

我楚狂人

二、“灵官殿”与石埂基考

初到陈墓,总听见乡人把我们学校叫做“灵官殿”,感到很困惑——明明是佛寺,为什么叫做“灵官殿”?有一些佛道基本知识的人们都知道,在我国的神佛世界只有一位被称为“灵官”,那就是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道教的守门神。有规模的道观第一进都是灵官殿,有手持打神鞭的王灵官神像。其性质几乎等同佛寺的韦陀。一座佛寺,被乡人普遍叫做“灵官殿”不免叫人费解。

不想,这一叫法居然由来已久。乾隆稿本《陈墓镇志》莲池寺一段就记载:“俗称灵官庙。”没有说出处。我大胆臆测一下,无非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乡人不辨佛道,把韦陀当做王灵官了。但是这个可能性不大。二是,这里原先是道观,顺治“鼎新”实际上是在道观的基础上建了佛寺。这并不少见,如著名的吴江平望小九华寺就是占了东岳庙的地基建造的。老百姓还是延续了旧称。否则何来“顺治开山”一说。这样就更推翻了“孝宗始创”一说了。

“灵官殿”或者“灵官庙”在乾隆稿本时早已存在,延续至今。几百年的一个称呼,很值得注意,我认为,这肯定含有地方史的密码。一个别名不会无缘无故叫了几百年,这里可以继续探讨。

陈墓人把堤岸叫做埂基,莲池寺旁的石埂基是陈墓很具标志性的景点。我一直在找石埂基的建筑年代,现在,石埂基的始建时间找到了。乾隆稿本《陈墓镇志》原文云:

“国潮顺治十三年丙申。白门双忠寺僧飞锡莲池,里人孙君峘(土旁)捐资半千为鼎新,计殿堂、廊庑,次第告成。筑长堤,开巨沼,前后榆柳,婀娜有致。名曰阿律寺。……雍正初年水,大堤没,僧众投宿,几濒于危。主僧牧堂同里人陈鲁庵、王俊洲、朱允大等募众重筑石堤。”

简言之,顺治十三年“开山”,筑土堤。我说“土堤”是从原文“前后榆柳”得知。雍正初年洪水,土堤湮没。“重筑石堤”。也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石埂基的模样了。

莲池寺所在,就是镇人称之为“独屿墩”,也就是孤悬湖中的小岛,要靠船交通,顺治开山四声很有经营头脑,若要富先修路,筑长堤,与菱塘湾联通,香火始盛。看来与防洪没有关系。1978年(?)夏,8号台风,我在文星阁边小楼观涛,看来石埂基防洪有作用,但是作用有限。

看来,石埂基确实改变了独屿墩的地理环境,至于民间所谓“形成龙形”就是无稽之谈了。

陈墓民间传说,石埂基与莲池寺形成龙形,莲池寺就是龙头。乡人为了避免龙飞升之像,避免龙战荼毒乡里,生生把龙扭向北,即庙门向北开。让龙头后脑对着龙珠,即陈妃水冢。这个传说在陈墓民间流传甚广。根据石埂基形成的历史,这一传说的形成当在石埂基筑成之后。

莲池寺再考订3“灵官殿”与石埂基考
莲池寺与石埂基今貌
莲池寺再考订3“灵官殿”与石埂基考
外埂基廊桥所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