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神道院考略3通神道院与宋孝宗

(2024-09-27 07:25:10)
标签:

陈墓镇志札记

通神道院

宋孝宗

衰落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通神道院考略3

——重读乾隆稿本《陈墓镇志》札记之六

 

我楚狂人

三、通神道院与宋孝宗

我在前面的《陈墓镇名再考订》中说过,陈尚隆把通神道院的宋孝宗赐匾额视为陈妃“孝宗说”的最根本的依据,我已经说过,这种说法不合逻辑。从上一节所引原文看,这里面的不合理之处更多。原文如下:

“宋间,何真人中立栖真之所。孝宗知其异,亲洒翰墨,书“通神庵”三字为匾,至今尚存。”

首先,通神道院并不是有依据的“敕建”道院,所以,宋孝宗专门为陈妃墓建造通神道院的说法并不一定成立。

其次,宋孝宗是为道士蓑衣真人何中立题词的,与陈墓无关。题词完全不能说明宋孝宗到过陈墓。

再次,“通神庵”三字御笔匾额,到陈尚隆时代尚存。小地方,御笔不多见,有种种附会,情理之中。

陈尚隆《陈墓镇志序》却说:“然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孝宗曾驻跸焉,御笔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妃为孝宗之妃无疑。”这句话就是陈妃“孝宗说”的根子,我在《陈墓镇名再考订》中主要就是论证了这句话的不可能性。至今,“孝宗说”可以推翻了。

其实,宋孝宗与通神道院的关系非常简单,就是一个以道教为国教的皇帝,为了一个很有名气的道士的新建道观,御赐了一块匾额。可以看做是一次档次很高的广告宣传活动。仅此而已。

四、通神道院的衰败

乾隆稿本《陈墓镇志》原文的一句话,交代了通神道院的衰败:“乾隆三十二年,为风灾阵所毁,嘉庆五年始造三清殿焉。”这句话留下一个疑问:不是陈树谷的增补在乾隆三十四年(1759年)吗?这里怎么记载了嘉庆五年(1800年)的事情?这里相差四十一年。

陈墓的地方史研究者陆宜泰先生是乾隆稿本《陈墓镇志》的发现者,他的文章中说,这不是陈尚隆、陈树谷的原本,原本已毁。陆先生记述:

里人李文楷(直清公)于同治二年(1863)遵父命从同里张氏处借得手稿,着手抄录,几经暑往寒来,于同治七年(1868)五月十一日得以完成,目前尚存于世,被称为同治七年抄本,弥足珍贵。

这样,就可以理解了,我们今天见到的稿本不是陈树谷增补的原本,二是两百多年之后的同治年间的抄本,抄写的过程中有所增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已经无法得知,这样的增益有多少。

我们知道,实际上乾隆三十二年风灾之后,通神道院已经失去了陈墓第一宗教场所的荣光。解放后,大多道观都停止宗教活动,通神道院成为镇上的粮库,位于镇西,镇上人习称“西粮库”。我在陈墓的时候,原三清殿还在,体量不小,当时用作储粮仓库,不知近况如何。

通神道院,作为长期雄踞陈墓第一宗教场所的所在,也是唯一得到过御笔赐匾额的宗教场所,应该得到重视。

通神道院考略3通神道院与宋孝宗
马援庄看淀山湖,下同。图片均为王家伦摄。
通神道院考略3通神道院与宋孝宗

通神道院考略3通神道院与宋孝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