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吴国遗存1——苏州的远古记忆之二
(2023-11-01 07:27:37)
标签:
文化苏州吴国遗存泰伯南下路径 |
分类: 苏州夜话 |
苏州的吴国遗存1
——苏州的远古记忆之二
我楚狂人
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自大禹治水之后,至泰伯勾吴立国之间,太湖流域竟然没有任何的文明记载。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见到了许多更早的良渚文化遗址的发现,也有几乎同时期的崧泽文化遗址的发现,但是始终没有大禹至泰伯之间这一千几百年文化的发现,这就成为一个空白期。这是为什么?既然良渚文化、崧泽文化时期,也就是距今六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在太湖流域繁衍生息,那么,这一阶段太湖流域的先民又是怎样的状态?根据泰伯立国时的记载:文身断发,渔猎为生。
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那就是吴国的历史记述是断断续续的,无论是《史记吴太伯世家》还是其他典籍都是这样,清清楚楚记述的是开国——第五代周章、虞仲——第十九代寿梦及其子孙季扎、王僚、阖闾——末代吴王夫差。而周章到寿梦这十几代只是罗列了名字。为什么?是因为乏善可陈吗?
其实,这一历史阶段,长江流域的社会发展真的大大落后于黄河流域,如战争手段,到寿梦时代才学会了车战,还是同为长江流域的楚国人教的。如教育,季扎观礼才是真正向中原学习借鉴的开始;言子是孔子的第一位江南弟子,指望他“我道其南”。那个历史时期江南被黄河流域的人们忽视,也是情理之中的。没有记载,很正常。
由于找不到新的资料,我们把这几个可以寻找的阶段做一梳理,并且寻找那个时期的历史印记。
一、泰伯奔吴勾吴立国
1.奔吴与饹荆蛮
关于泰伯,我在前些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泰伯考》,发表在2015年的《传统文化研究》上。关于泰伯的一些问题我在这篇八千字的论文中都做了自己的思考,我在我的博客中也转发了,应该在2016年发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我这里就不赘言了。其实,论文《泰伯考》是我与王家伦先生合作的著作《泰伯诗咏赏析》(2015年1月,古吴轩出版社第一版)的副产品,这本书中我对泰伯事迹和文化遗存做了很多考订,自以为很详尽了。但是,我这里还想补充一点内容,那就是泰伯南下的路线。
泰伯南下的路线,我一直存疑,因为商王朝与东夷诸部的战争始终没有平息,泰伯、仲雍走战场中穿行很不可思议。这个问题我在看到文献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后忽然开朗,泰伯南下的理想路线我找到了,那就是从汉中下汉水,顺流而下,入长江,继续顺着长江顺流而下,来到太湖流域落脚。这一路避开了东夷战争的主战场——主战场应该在今天的徐州一带。周原在今天的宝鸡一带,到汉中很近,而且一路顺水,舟行甚便。所以,这是一条理想的路线。而且,从《楚国八百年》的资料证明,周族早早就在经营汉水流域,后来也是“剪商”的基本力量,泰伯走这条线,相对安全。
如果我这个假想成立,那么,“荆蛮”一词也就有了落实,汉水下游入长江处,正是古云梦泽的区域,这里不就是“荆蛮”吗?
所以,我认为泰伯从汉水到长江达太湖,这条路线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