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教会学校的民主活动4创办进步刊物《学校新闻》
(2022-08-30 07:45:28)
标签:
文化苏州教会学校学生进步活动学校新闻 |
分类: 学术争鸣 |
苏州教会学校的民主活动4
——苏州教会学校研究之七
我楚狂人
二、萃英中学学生的进步活动2
创办进步刊物《学校新闻》
《学校新闻》是解放前夕萃英中学学生创办的进步刊物,在苏州全市学界有较大影响,其影响甚至超出苏州,上海也有该刊的通讯员。
以下是本人对进步刊物《学校新闻》主持者萃英中学校友王槐曼先生的采访记录:
老校友王槐曼先生谈进步刊物《学校新闻》
时间:2013年5月15日上午
地点:学校办公室
访谈对象:专程回母校看望的1947级老校友王槐曼
采访者:张长霖
记录整理:张长霖
83岁的王槐曼先生2013年5月15日中午,专程由孙女陪同,回母校看望。王槐曼,1931年3月出生于(河南)伊川县鸣皋镇大桑坡村。抗战胜利后,随家人迁往苏州,1947年——1949年在我校高中学习两年,1949年参加空军和民航工作离校,后在哈尔滨俄语专修学院学习并毕业,成长为著名的俄语翻译家。1952年与陈微明等人合译《希克梅特诗集》。同年10月,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决定将《希克梅特诗集》特别印制100本,作为国礼赠与外宾。1953年,刚从大学毕业的王槐曼进入国家民航总局从事翻译工作,后调至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从事俄语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他首译《伏契克文集》,其中收录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一文,多次被初中语文教材选用。他稍后编译出版的《鲜血写成的一本书》,更是被当做研究生的俄语译文教材。
此外,王槐曼还主编了《俄语同义词词典》、《俄汉科技大词典》等多部工具书。其中出版于1962年的《俄汉科技大词典》被誉为“一部能全面反映现代科技进步的综合性大型词典”。
1978年,因工作需要,王槐曼调入中国农学会国际部,先后担任副主任、主任,从事农业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工作,曾先后选送近2000名研修生出国深造,这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强力的助推作用。
这次,王槐曼先生回母校看望,专门谈了自己参加进步刊物《学校新闻》的前后经过。
1948年,王槐曼等进步学生,在私立萃英中学求学期间,在共产党地下党员陆大壮的影响下,受到太湖游击支队外围组织的影响,创办进步刊物《学校新闻》,开始是油印小报,后来很快就成了铅印报纸。这份抨击国民党腐败统治的进步刊物,面向苏州全市中学和大学,当时的东吴大学和位于拙政园的社会学院都有通讯员参加该刊采编工作。《学校新闻》和大地图书馆成了解放前夕苏州进步力量的重要阵地。《学校新闻》的影响超出了苏州市区范围,上海沪江中学等学校也有通讯员参与活动。
《学校新闻》开始的编辑地点在萃英中学的思海堂二楼,校长葛鸿钧能容许这样的进步刊物存在。但是,很快《学校新闻》招来了学校国民党、三青团势力的忌恨,就在思海堂左近的钟楼贴出了恐吓性标语,并抢走了印刷到一半的报纸。于是王槐曼和同班同学王扶林(按:即1980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总导演)找学校总务长办交涉。两位同学找到总务长家里,总务长正在查看半成品报纸。总务长发还了报纸,但是同时指出不得在校内办报纸。于是报纸编辑部搬到了石路地区金门内的刘家浜24号尤家大宅编印,这是有源中学同学尤大()的家,提供的方便。尤家大宅四面有门,如果发生情况也方便撤退。
有一次,上海的朋友来访《学校新闻》,王槐曼将朋友带到位于学士街的家里,王的父亲怕事,拒不接待,王槐曼就把朋友带到学校,住在自己的铺位上。当晚就有军警搜捕,把该朋友当做王槐曼抓走。因为该朋友是国民党要员的孩子,警察局很快释放,并道歉。自此,认为《学校新闻》有背景,影响也越来越大。
《学校新闻》这件事,证明在私立萃英中学,国共两党势力较量很是激烈。同时证明,私立萃英中学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
三、教会学校民主活动的成因探索
通观萃英中学的进步活动,我发现这样一些问题。其一,教会学校的进步活动不是个案,而是全国全社会进步大潮的组成部分。其二,就学校而言,也不是只有教会学校才有进步活动,当时的公办学校苏州中学和民办学校乐益女中的进步活动明显比教会学校更活跃。其三,要说教会学校萃英中学的进步活动的历史更悠久,从早期的许金元烈士和石楚材烈士,到解放前夕的地下党员陆大壮,学生刊物《学校新闻》,进步活动与萃英中学的历史相始终。不过,许金元、石楚材二烈士的主要革命活动都在离校之后,真正有影响的还是解放前夕的《学校通讯》。所以,我把萃英中学思海堂也视作是中共在苏州的早期活动场所之一。
但是,我发现,这与教会学校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我的结论,教会学校与进步活动没有必然关系。目前有些论者认为教会学校培育了民主思想,这个观点论据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