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的科场案1——科举偶谈之七

标签:
文化科举明清科场案洪武南北榜案 |
分类: 学术争鸣 |
明清两代的科场案1
——科举偶谈之七
我楚狂人
明清两代是科举的鼎盛阶段,也是科场案的频发阶段。说起科场案,我们更多说到的多是清代科场案,但是实际上科场案明代也不少。清承明制,清代也继承了明代的科场坏风气,而科场案的成因大多与这些坏风气直接关联。科场是官场的人才储备库,朝廷自然对科场的管制分外严厉,科场案实际上就是皇室对科场的直接干预。
下面就具体说一说明清两代的主要科场案。
一、明代主要的科举案
明代科场案,一直没有比较完整的统计资料,这里就列举几起比较著名的,或者说是影响较大的科场案。
1.
这场科举考试于洪武三十年开考,彼时朝廷刚经历了蓝玉案,官场为之一空。作为这场大的政治动荡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对当时的政局还是成圣了很大影响。本指望这场科考给急需人才的朝廷补充新鲜血液,不想这次考试却成为了另一场动荡。
朱元璋对此次考试也十分重视,特地选取了在儒士间很有声望的刘三吾担任主考官。刘三吾是元朝旧臣,元末时曾担任过广西提学。进入明朝之后,许多科举制度的规章条例就是他制定的。在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刘三吾已经是78岁的高龄。
这场考试顺利结束,考试中途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放榜之后,却引发了大争议。科举放榜,共录取五十一名。而这五十一名全都是南方人,北方士子无一人在榜内。
这种情况前所未见,所以当时人将此次榜单称为南榜。若是不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顶多当个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对于参加科举考试,特别是北方书生而言,这样的一个榜单可就并不那么好看了。一时间北方士子群情激奋,上书说刘三吾以及另一位考官白信蹈偏袒南方士子。
刘三吾的确是南方人,这种说法似乎说的过去。于是朱元璋就下命彻查,将试卷呈上来重新批阅。
北方士子的试卷呈上来之后,的确文理不佳,甚至有些还有犯禁忌之语。于是又有人说,是刘三吾等人特意选取不佳的试卷呈上。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但是事件已经闹大,北方士子的怒火需要有人来浇灭。朱元璋于是下旨处罚与此次考试有关的官员,考官刘三吾被定为蓝玉党,以老戍边。白信蹈﹑张信等被凌迟处死。剩下的人也遭到遣戍,只有戴彝﹑尹昌隆免罪。
朱元璋重新命人增加北方士子录取名额,因为当时增加录取的人全都是北方士子,于是又称谓北榜。这次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到洪熙年间这个制度完全确定。
明王朝的科举制度,经过南北榜案这次重大的变革。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相反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这个制度不但此后沿用于整个明清两朝,与当下高考中的“分区划线”,也有异曲同工之意。
朱元璋用“搞平衡”的办法处理了这次震撼明王朝的科举大案,但案件背后的谜团依然未曾解开。南北榜案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国统一形势发展中南北政治平衡的要求,也体现了朱元璋打击和限制江南地主的政策,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帝以后遂成定制。
南北榜案肯定是一个冤案,朱元璋不惜用几十条无辜的人命来搞政治平衡,这本就证明了封建政权的残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