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高僧在苏州中峰明本天如维则狮子林 |
分类: 苏州夜话 |
中峰明本4
——高僧与苏州之六
我楚狂人
四、天如惟则与狮子林
狮子林位于苏州市古城区东北的园林路23号。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公元1341年,明本高徒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元至正二年(1342),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天如禅师因座师中峰和尚得道于浙江西天目山狮子岩,为纪念自己的师傅,取寺名“师子林”,又因园内多怪石,形如狮子,亦名“狮子林”。园中最高峰为“狮子峰”,另有“含晖”、“吐月”等名峰,建筑有“立雪堂”、“卧云室”、“指柏轩”、“问梅阁”等。园内多竹,竹间结茅的方丈禅窝,建有“冰壶进”、“玉鉴池”、“小飞虹(桥)”。园建成后,当时许多诗人画家来此参禅,所作诗画列入“师子林纪胜集”。著名的画有:朱得润的《狮子林图》、倪瓒(号云林)的《狮子林横幅全景图》、徐贲的《狮子林十二景点图》。(倪瓒和徐贲的画在清代由皇家收藏,近世有延光室影印本,真迹目前下落不明)。狮子林由此名声显著,至元末明初,已成为四方学者赋诗作画的名胜之地。
天如禅师圆寂以后,弟子渐渐星散,寺与园逐渐荒芜。明万历十七年(1589),明性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及佛殿,再现兴旺景象。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园林部分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涉园”。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惟假山依旧。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父)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花80万银元,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贝氏原准备筹备开放,但因抗战爆发未能如愿。贝润生1945年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这是苏州解放后最早整理开放的园林之一。而寺院部分就没有再复兴。简单说吧,狮林寺寺废园存。
狮子林是禅宗寺庙园林,一代宗师惟则法师为禅宗高僧。天如惟则(1286-1354)是元朝禅宗临济宗禅师,江西省吉安县人,俗姓谭,幼年于禾山剃度,后来至浙江省天目山参学,得法于中峰明本禅师(1263-1323),成为法嗣。据《天如和尚语录》云:“(惟则)十岁以来,拍盲学坐,将贪嗔痴当头按下。” 惟则早年薙发,在未遇明师前曾有一段时日在盲修瞎练的过程中渡过, 后来游历天目山,礼拜中峰明本为师之后,才知晓何谓参禅学道,蹉跎岁月的辛酸使得他后来自觉地拣别禅净,乃至倡言“禅净一致”,并且成为临济宗虎丘派之传人。
维则法师工诗善书画,又有居士大画家倪云林赞划,狮子林的艺术起点很高。因为维则法师的原因,狮子林建筑题名多有禅宗特色者,如立雪堂。立雪堂其名取自禅宗二祖慧可和尚少林立雪的典故。据说达摩祖师在少林修禅时,慧可为拜师在门外站了一个晚上,积雪没膝,后被达摩祖师收为弟子。少林寺至今尚有立雪堂。园中还有指柏轩、问梅阁等,都是以禅宗著名“公案”命名。狮子林成为私家园林后,这些建筑经重建后,题名依然不改。
园内主厅指柏轩全名“指柏揖峰轩”,所谓“指柏”是禅宗著名“公案”。唐代高僧从谂,在传授禅宗学说时,弟子问他:禅宗初祖达摩老祖为何从西方来?从谂指着院子里的柏树,回答:庭前柏树籽。弟子不解,再问,得到的回答还是:庭前柏树籽。从谂不予正面回答,玄妙地暗示,正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均有影踪可寻。柏树籽长在柏树上,没有柏树就没有柏树籽,没有柏树籽就没有柏树。达摩从佛教诞生地佛国来到中国传播佛教,与佛祖释迦牟尼一脉相承,就像柏树和柏树籽的关系一样,进而延伸如环,似乎“庭前柏树籽”可以解释世间一切事物。指柏,就成了著名“公案”。至于 “揖峰”,则是宋代大书画家米芾的典故。米芾爱石如痴,敬石如友,对石虔诚作揖拜谒。此题在苏州园林中多见,如在留园的石林小院也能见到。
“问梅”, 出自禅宗著名公案“马祖问梅”的故事。唐代法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容貌清峻,性度刚敏,具有超人的记忆力”,初参马祖道一时,听其言“即心即佛”当即大悟,便到浙江大梅山隐修。马祖为了解其领悟程度派手下的僧人前往勘验,那僧对法常说:“马祖大师近来佛法有变,又说非心非佛。”法常说:“他说他的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法常打破偶像观念的束缚,识心达本,心不附物,所以马祖禅师知道后赞许地对众弟子说:“大众,梅子熟了。”后来法常禅师便被称为“大梅禅师”。
明本高祖天如惟则经营的狮子林,佛教文化的气息为吴中名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