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高僧在苏州寒山子寒山寺和合二仙 |
分类: 苏州夜话 |
寒山子2
——高僧与苏州之五
我楚狂人
下面,我说一说自己对有关寒山的几个问题看法:
其一,寒山的生活年代?根据张继诗,寒山肯定在张继之前。张继约公元753年前后在世,与刘长卿为同时代人。刘长卿(约726 - 约786),是玄宗天宝年间进士。所以寒山子的生活年代肯定是盛唐之前的。从寒山子的诗作来看,都是五言诗,而且不甚讲求格律,应该是格律还没有完全成熟,七言诗还没有繁荣的初唐样式。所以,我认为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的结论可信。也就是说,寒山是隋末至初唐人。
其二,寒山是不是寒山寺的创始人?苏州民间传说说是寒山化缘建寒山寺,并有种种灵异,云云。
寒山寺史这样记载:
唐太宗贞观初名僧寒山子,来此缚茆起居,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700--790)在此创建伽蓝,题额曰寒山寺。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佑重建佛塔七成(层)。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郇国公王珪因书张继诗,易封桥为枫桥。
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称枫桥寺。
……
那么,寒山子在此曾结庐静修,而百年后禅师希迁才创建了寒山寺。想想也对,没有谁会把自己的名字当做寺名的。
其三,寒山是不是禅宗?创建寒山寺的希迁是禅宗,寒山寺从创建开始至今一千多年都是禅宗寺院。但是寒山是不是禅宗呢?寒山时代,禅宗流派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寒山的思想与禅宗是完全合拍的。这就可以说明寒山长期隐居天台山而未入国清寺了。国清寺是天台宗祖庭,隋代高僧智越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寺中隋梅可证。
其四,和合二仙的传说何来?寒山、拾得两位高僧,被世人称为“和合二仙”,今寒山寺尚有和合二仙塑像供奉,
和合二仙,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和美团圆之神。他们在寺庙供奉的不多,而多见于年画和门神画中。
和合二仙的形象是两个憨态可掬的童子,一人手捧礼盒,一人肩扛荷花。二人都扎着丫角髻,露出兴高采烈的神气。有时,和合又作为配祀的神,与财神、福神等一同出现,象征福气、财气和欢乐。
和合二仙也是我国民间的喜神。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讲究的。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盒中飞出的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大吉大利。
荷、盒与“和合”同音,多比喻夫妻和谐,鱼水相得,因此婚礼之日常挂悬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于厅堂,以图吉利,亦称“和合二圣”。
相传,和合二仙一个名为寒山,一个名为拾得,寒山,唐代著名高僧,曾和拾得隐居浙江天台寒岩,自号“寒山子”;拾得,原是孤儿,被天台国清寺高僧丰干在赤城山山道拾得收养,故名拾得。
明清年间,儒释道均推崇寒山、拾得,佛教称他们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化身,即“和合佛”,道教称他们为“和合二仙”。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意,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
清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勅封寒山为“和圣”(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合圣”(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合之为“和合二圣”。寒山与拾得以友善齐名,因二人分别手持荷花与净瓶,所以民间又称他们为“和合二仙”。
传说后来拾得外出传道,云游各地。据说东渡到了日本,如今日本还建有“拾得寺”。而寒山则一直在苏州枫桥镇上施药舍茶,最后在枫桥寺院圆寂。这座寺院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后来改称为寒山寺”。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和合二仙的塑像。以表示对二位高僧的纪念。
民间有演化了一个情爱故事:
和合二仙事实上是缘起于寒山与拾得这两位挚友。传说寒山和拾得一起在国清寺烧火做饭,情同手足,形影不离。有位越州的汪氏带着女儿芙蓉一起来寺进香,不料进香完毕,汪氏突然得了重病。临终前,汪氏将女儿芙蓉托付给了寒山,拾得二人,并希望他们其中一人能与芙蓉结为连理。
两人对待芙蓉情同手足。拾得与芙蓉年龄相仿,两人不禁暗生情愫,寒山得知后断然离寺远走,以为成全。在院落的墙壁上画了一个光头和尚,又在旁边留了一首五言诗:“相唤采芙蓉,可怜清江里。……此时居舟楫,浩荡情无已。”
拾得明白事情原由以后立刻离开寺院寻找寒山。有一天他找到苏州,听说在姑苏城外的枫桥,有一座小巧别致的寺院,新来了一个衣着破烂、疯疯癫癫的和尚。
拾得立即前往,走进枫桥时,拾得想,我不能空手去见寒山呀,他看到旁边荷塘里有许多盛开的荷花,就伸手摘了一朵又红又大的荷花,捧在手里走进了寺院。
寒山听说拾得千里迢迢而来,想必腹中饥饿,急忙从房中捧出一只盛着素饼的竹编食盒。二人相见,寒山送盒,拾得献荷。从此传为佳话,后人把捧荷的拾得称为“和”,把捧盒的寒山称为“合”,两人合称为“和合二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