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话说苏州后起城门葑门 |
分类: 苏州夜话 |
苏州的城门10
——话说苏州之二十三
我楚狂人
二、后起的葑门和赤门1
葑门和赤门,首见于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
1.葑门
苏州城东南部的葑门,不是《吴地记》记载的伍子胥造城时的古八门之一。《越绝书·吴地传》记载的伍子胥造城有八座水陆城门,文中没有罗列八门,只是说:“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陆门八, 其二有楼。水门八。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 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 一里七十九步一尺。阖庐所造也。吴郭周六十八里六十 步。”文中涉及的城门有阊门、巫门(按:即平门)、蛇门、娄门、胥门、齐门等六门。真正最早罗列苏州古八门名单的是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为阊、胥、巫(“平”)、齐、娄、匠(“相”)、盘、蛇(居南)门。这里没有葑门。
有资料以为,越伐吴时所开的葑门。这个说法不可信,因为勾践灭吴,平毁了吴城,所以就没有可能开城门的事情。但是越国灭吴之后北上争霸不利,把国都从山东南部南迁吴城,这时是不是有过建城的举措?没有记载。至于说勾践的越军从葑门攻入吴城的说法或许可信,因为看苏州护城河,唯有葑门外一小段最是狭窄,利于攻城,从这里攻破城墙或有可能。但是表述有问题,这是“葑门段”而不是“葑门”,因为那时还没有葑门。
那么,既然唐代的《吴地记》已经写到葑门,那么葑门最早可能就在春申君重修吴城时出现,待考。至于何时就在这里开了城门,却没有可靠资料。
北宋时葑门陆门一度湮塞,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时重新开辟以便交通。元末重建、明清重修的葑门,水陆两门并列,陆门外有瓮城一道。陆门之上有重檐歇山式城楼三间两层,曾悬清代翰林顾嗣立所书"溪流清映"横匾。苏州最后一次全面修城是在太平天国战争平息后的同治年间,葑门也是那时最后一次维修。
查资料,民国25年门楼被拆除,50年代拆除城门。
对于“葑门”得名的由来,北宋朱长文编撰的 《吴郡图经续记》认为,这里实际叫“封门”,“取封禺之山以为名”。 《吴郡图经续记》又补充说:“封山故属吴郡,今在吴兴”。这本书同时认为,只是方言把“封”说成“葑”,所以才叫“葑门”了。葑门离封禺山直线距离上百公里看,用封禺山命名葑门的可能性不大。民国苏州学者王謇在他的 《宋平江城坊考》中也认为:“封禺之说,疑望文生义”。
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封禺之山”。葑门外无山,所以有很多学者一路考证到了湖州的封山和禺山,还与防风氏联系了起来。我以为很牵强。其实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样的现象,葑门以东的很多地方习惯把那些大土堆夸张地叫做“山”,如草鞋山、张陵山、少卿山,离城最近的有车坊的“大姚山”。“封禺之山”应该就是曾经存在过的这样的土堆,只不过年深日久,没有影踪了。
第二个问题,方言的“葑”与“封”的读音如何不同了?苏州地方上习惯把“葑门”读成“夫门”,于是又有不少附会,如南宋范成大就在《吴郡志》里说:“今俗或讹呼富门”。其实这是想当然。苏州人读别的地名很多,根本没有道理可说,如“梵门桥弄”读成“艾门桥弄”就是一例,千万不要刻意问个为什么。
其实,“葑门”就是因城外多水田,即“葑田”而得名,没有多少曲折的解释。这个“葑”到底指什么呢?在字典、词典上,“葑”有两个读音,第一种读“丰”,指芜菁,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头菜;第二种读“凤”,意思是茭白的根。 《吴郡图经续记》认为,“葑门”的“葑”,就跟茭白、茭白田有关。
茭白在古代被称为“菰”,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有人把它归在“六谷”里,唐代以前一直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居然不抽穗,茎部却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所说的茭白。这种蔬菜不但吃口柔嫩、味道鲜美,而且还有药用价值,可以去烦热、解酒毒、利小便等。从此,人们就专门用菰生产茭白了。
在网上见到了葑门城楼的老照片,还是很雄伟的,可惜再也见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