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流人刍议11对流人亲属探视的记载
(2021-05-01 07:41:55)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东北流人对流人亲属探视的记载方观承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东北流人刍议11
——清史札记补遗之二
我楚狂人
二、东北流人流放情况概述8
(二)流人在流放地得到的待遇5
4.对流人亲属探视的记载1
当时,流人家属是可以北上探视的,但是由于路途遥远,沿途土匪、猛兽、苦寒,这探视的旅途十分艰难,于是就演绎了许多“孝闻天下”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桐城方观承的故事和会稽杨宾的故事。
方观承,《南山集》案连累流放宁古塔的方式济之子。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方观承生于安徽桐城。方观承的祖父方登峄,官至工部主事。方观承的父亲方式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康熙五十年(1711年),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因其著作《南山集》一书中录有南明桂王时史事,并多用南明三五年号,被督察院左都御史赵申乔参劾,以“大逆”罪下狱,两年后被处死。因戴名世在《南山集》中引用了方观承的曾祖父方孝标著作中有关桂王抗清的章节,方家因此受到牵连。方观承的祖父与父亲被流放至黑龙江。
方观承及其兄因年龄幼小,被免于流放,寄食于南京清凉山寺,靠僧人接济为生。每年兄弟二人都要千里跋涉,往来黑龙江与南京之间,到塞外探视亲人,其生境异常艰辛。《清代野史笔记大观》记载,徒步北上的方观承偶遇出行的平郡王福彭,福彭惊叹这位少年文士的孝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祖父、父亲相继在黑龙江病故之后,贫困之极的方观承,流落京城,在东华门外靠为人测字谋生。在随后的一个偶然机会,方观承重逢平郡王福彭,并成为其府中幕僚。雍正十年(1732年),平郡王福彭任定边大将军,出征准噶尔。方观承被福彭选中作为谋士相从,被福彭引荐给雍正帝,得到内阁中书的头衔。乾隆初年,福彭大军还师后,方观承先是任内阁中书,随后不久于乾隆二年(1737年),方观承进入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不久后任吏部郎中。乾隆七年(1742年)担任直隶清河道,随同署理直隶总督史贻直视察永定河工。一年后方观承升迁为直隶按察使。乾隆九年(1744年),方观承随同保和殿大学士大学士讷亲勘查河道和海塘工程,并于同年升任直隶布政使,执掌一省钱粮税赋。乾隆十一年(1746年),方观承署理山东巡抚,两年后升任为浙江巡抚。乾隆十四年(1749年),除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短暂署理陕甘总督外,乾隆二十一年正月上任直隶总督,三十三年八月病免,旋死。任期十二年零七个月,是有清一代任期最长的直隶总督。
方观承虽非正途入仕,其32岁时才开始从政,从一个从七品的内阁中书,一路升迁至从一品的直隶总督,方观承用了17年。
方观承任浙江巡抚多次亲赴现场勘察海塘工程。他发现海塘引河部分地段已涨沙成陆地,随后经过方观承反复勘验,丈量处可开垦之地三十五万余亩,并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使得贫民得到了一定可耕之地。方观承将此做法奏疏乾隆帝后,得到其嘉奖赞许。
方观承升任直隶总督。当时的直隶省有五大河流,其中永定河最难治理。上任之初,方观承便上疏乾隆帝,奏请“永定河自六工以下,河形高仰,请就旧有北大堤改移下口,使水行地中,畅通无阻。”
乾隆十五年(1750年)春天,乾隆帝将江南河道总督高斌的“豆瓣集漫口图”展示给方观承,并令其仿照治理永定河。而方观承则认为,“永定河与豆瓣集的情形不同,豆瓣集为中河余水漫溢,所以可以选择在水缓处施工。而永定河南为月堤缺口,北为大堤漫口,南北相距很近。如果仅堵月堤,那么会使溢出的水无所去,所以只能堵筑漫口。”
乾隆十八年(1753年),方观承又奏请在永定河北岸六工尾开堤放水,自凤河流入大清河。随后又奏请在下口北埝外做遥埝,为均沙散水之用,并加筑凤河东堤,与遥埝相接。
方观承的以上建议,均得到乾隆帝的认可并加以施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方观承患疟疾,当年八月卒于任上,年七十一,谥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