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代戏剧清代著名剧作家李渔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戏剧概述19
——清史札记之四十八
我楚狂人
三、清代著名剧作家11
4.李渔3
李渔在戏曲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清代的李渔绝对应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创作不少深受观众欢迎的剧作之外,李渔还有足以名垂青史的理论巨著《闲情偶寄》。虽然《闲情偶寄》中的很多理论主张并非是他的首创,但能如此系统地将此前各种零散观点归结成前无古人的鸿篇巨制,说明李渔的确可以被称为”理论的巨人“。
李渔在六十岁前后,开始系统地总结他的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除了一些零碎的曲话,李渔的戏曲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闲情偶寄》中。
康熙十年(1671),《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问世,这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闲情偶寄》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
《闲情偶寄》的《词曲部》谈论戏剧的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演习部》谈论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声容部》中的《习技》详述教女子读书、写诗、学习歌舞和演奏乐器的方法,都和戏剧有关。前两部《词曲部》和《演习部》是李渔的戏曲思想理论的集中体现,其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编剧理论和演剧理论两个方面。李渔编剧理论的精华在“结构第一”中。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结构第一”的主张是李渔首次提出的。李渔在编剧技巧方面作了系统、丰富而精到的论述。他十分重视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的特征,强调“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要求编剧之时,“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闲情偶寄》之《词曲部》《演习部》实为戏曲理论专著。后人曾把这两部抽出来,独立印成一书,名《李笠翁曲话》或《笠翁剧论》。其中从创作、导演、表演、教习,直到语言、音乐、服装,都一一作了论述。
李渔在汲取前人(如王骥德《曲律》)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他的《闲情偶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戏剧理论著作,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之作,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其“曲论语言清新,行文流畅,不落俗套,脉络清晰,体系严密,见解精辟”,摆脱了前代戏曲理论家仅对戏曲语言形式的进行研究的单一局面,其理论涉及戏曲的编导以及表演等方面,特别关注观众反映,留意舞台效果,使戏曲真正变为有别于案头文学的舞台艺术。其中关于导演的论述,比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早出两个世纪,堪称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学著作。李渔以戏曲实际的演出效果为依据,在戏曲结构和人物性格塑造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对清代乃至后世的戏曲创作和表演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