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代戏剧清代著名剧作家吴伟业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戏剧概述9
——清史札记之四十八
我楚狂人
三、清代著名剧作家1
清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家,最著名的一批大多出现在清代前期。下面简单说一说这几位杰出的戏剧家。
1.吴伟业
大才子吴伟业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以前我已经说过他的诗和词,这里只说他的戏剧。
吴伟业和下面紧接着要说的剧作家尤桐属于同一类剧作家,他们的作品不适合演出。即所谓“案头之曲”。作品大都借历史故事抒发个人怀才下遇的苦痛心情或故国之思,但是不便于演出,所以影响不大。吴伟业的代表作是《秣陵春》传奇。
正因为吴伟业、尤桐的著作不便于演出,所以他们两个苏州人,却不属于“苏州派”。
吴伟业由于亲身经历了戏剧创作由明入清的演变过程,因此其戏剧创作既继承了明人传奇之长,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突破,成为清初戏剧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在戏曲史上留下自己独特的印记。
吴伟业戏曲存世三种,分别为传奇《临春阁》、《通天台》和《秣陵春》,均以反映亡国主题和遗民情感为主要内容,借敷演故事抒发故国之思、寄托身世悲慨。其戏曲作品重视人物塑造,其人物形象情感充沛、个性鲜明,既关注了传统人物形象的审美标准,又注重塑造人物的独特之处;在文辞运用上延续了明代戏剧铺陈骈俪的风格,镂金错采却又契合形象、饱含情感,既擅典雅华丽,也能于直白中见韵味,既擅用典诗词,又善借景抒情,悲戚伤情,诗风浓郁,在展示人物性格、渲染环境气氛方面,显示出了较强的驾驭能力;在曲律运用上,巧妙吸收南曲元素,格律和谐;在结构设置上,套用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结构模式,弱化情节冲突,灵活安排剧情,着重突出人物情感表达;在脚色安排上,大胆突破了北曲的脚色限定,吸收了较多南曲传奇的因素;注重反映现实和“诗史”叙事,在写作格式、语言风格、情致韵味等方面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规范。 虽然吴伟业戏剧作品的综合艺术水平尚不能列入一流,但作为明末清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剧作名家。
《秣陵春》是清初所谓的“兴亡悲剧”之一。
吴伟业的《秣陵春》是清代最早一个体现兴亡悲思情怀的传奇。剧中徐适与展娘同为前朝南唐名门要将的后代并忝作近邻,随着改朝换代,曾经的门庭若市,人丁兴旺,如今只落得凄凄惨惨戚戚,朱门洞敞,全不似旧时情况。徐适书剑飘零,浪迹金陵,不热衷于仕途,成日把玩古董打发日子,展娘家父黄济将军府也是门庭冷落,担心自己年衰,女儿展娘无所依傍,因梦中重温前朝皇人保仪(展娘之姑,南唐后主之妃)替其择婿一事,更添几分惆怅。正巧,虚幻化为实,保仪仍借在天之灵,几经周折,完成这一诺言,徐适与展娘喜结良缘。虽然小家得以团聚,然而看《秣陵春》收场诗才恍然若初醒,“门前不改旧山河,惆怅兴亡系绮罗,百岁婚姻天上合,宫槐摇落夕阳多”,岁晚暮迟,徒留惆怅,百年好合的婚姻只能系于上天的安排,实则无奈,山河依在,人的面目改!
《秣陵春》将兴亡感寄寓在剧中人物的主观情感之上,与爱情的悲欢离合没有必然联系。南唐将军黄济出场时“歌钟零落,花没旧昭阳。老去悲看故剑,记当年、笳吹横江。伤心处,夕阳乳燕,相对说兴亡”的自我介绍;徐适拜谒后主庙时“藓壁画南朝,泪尽湘川遗庙。江山余恨,长空黯淡芳草,临风悲悼,识兴亡断碣先臣表”的悲歌;就连深闺秀女展娘也发出“朱门洞敞,全不似旧时情况”的感叹,借人物的身世之悲及主观情绪流露出亡国之痛。
吴伟业的《秣陵春》被冒襄称之为:“字字皆鲛之珠,先生寄托遥深”,他的剧作“借古人之歌呼笑骂,以陶写我之抑郁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