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说概述30《夜谭随录》3
(2021-01-09 07:41:39)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代小说雍正乾隆时期《夜谭随录》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小说概述30
——清史札记之四十七
我楚狂人
二、清代小说的主要成就26
(二)雍正乾隆时期的主要成就7
1.《聊斋志异》影响下的文言短篇小说的繁荣7
《夜谭随录》3
和邦额一生,受其祖父影响甚大。自小跟随祖父转宦南北的人生经历,使他积累了极其驳杂的社会见闻,给他的小说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来源。整部《夜谭随录》题材涉及面十分广阔,故事的地域特征格外明显。他对异族风尚习俗、异域旖旎风光、异地特产奇物的描摹展现,是其它任何文言小说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它写粤西的癫犬、吐鲁番的獭;它写巴里坤的度气、澎湖的惊涛;它写滇南的山水、平阳的窑洞……各地的胜景名物、风情理趣几乎无所不包而奇异班驳。它还反映一些地区“兄死妻嫂、弟死妻其妇”的陋习恶俗,记述“断袖之癖”、“龙阳之好”之类的秽事丑闻,诸如《碧碧》、《异犬》、《刘锻工》等篇。另外,和邦额曾长年居住北京,小说中记录了不少北京的奇闻趣事,使作品具有浓郁的北京乡土气息。比如《三官保》一篇,和邦额在文言中巧妙运用北京口语,把两个土生土长的北京满族旗人打架斗口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由此,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称其《夜谭随录》“记朔方景物及市井情形者特可观”,确为的见。
在满族文学史上,《夜谭随录》是第一部全向度、多侧面刻画旗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其中明确涉及旗人题材占了全书1/5重。所牵涉内容不但包括在京城生活的旗人所见怪异,还有乾隆年间已经日趋严重的旗人生计问题,满人特有的风俗和喜好、性格、市井文化,甚至满人渐习汉俗但仍保持的独特民族个性。
成年以后的和邦额余生基本都定居北京。这个城市自从公元1420年起就开始被营造成皇城,见证了明王室在此二百年的兴衰成败,也眼见从关外奔踏而来的满族在此经营,生息繁衍。《夜谭随录》诞生的时候,满族的倾城进驻已经持续了135年。一百多年来,北京城在原有的恢弘大气中被慢慢注入了闲适和优雅的气息,勇武、好礼、侠义而又喜好风雅的旗人个性也被吸纳,形成北京城独特的文化性格。所牵涉内容不但包括在京城生活的旗人所见怪异,还有乾隆年间已经日趋严重的旗人生计问题,满人特有的风俗和喜好、性格、市井文化,甚至满人渐入汉俗但仍保持的独特民族个性。
在《夜谭随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乾隆年间北京中下层社会比较真切的反映。在他笔下收罗了相当繁复的各行各业人物,单旗人中就有步军、护军、甲兵、笔贴式、仆人、婢女、领催、都司、中书舍人、侍卫、骁骑校、佐领、参领、前锋、统领、宗室王子,甚至还有萨满。其他人物则更为广泛:秀才、监子、富商、小贩、屠户、童仆、锻工、船工、幕僚、役卒、知县、县尹、私塾先生、僧道、巫士、花户、农民、市民、医生、汛兵、力夫、店主等等,俨然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风情画。
其中与满族或者旗人生活相关最为密切的题材,是和邦额最为驾轻就熟的。《夜谭随录》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也是此类篇章。凡人遇狐是志怪小说中常见的题材,在《夜谭随录》中则体现为旗人遇狐,文中此类故事比比皆是。和邦额将鬼狐写入旗人生活,或许并不是刻意所为,但正是他利用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身份,才把清代满族旗人带入整个中华大民族谈鬼说狐的大氛围。通过如此众多的旗人遇狐故事的讲述,满汉思想文化交融的痕迹也清晰可现。
和邦额作为一位满族作家,其文言小说集子《夜谭随录》,无论在题材的开阔性和思想的深刻性上,还是在艺术性的造诣上,都称得上是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的珍品。
虽然《夜谭随录》是一部文言小说集,这里所摹拟的京腔京调,却十分活灵活现。满族作家在本民族早期写北京故事的小说中就如此注重推敲和传递口语的神韵,于此足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