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诗性灵说赵翼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史札记之四十四
我楚狂人
四、清诗流派53
4.性灵说6
(2)赵翼同时代的著名诗人2
赵翼1
赵翼(1727年—1814年),字云崧(一作耘崧),号瓯北,别号三半老人。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省常州市)人,清中期史学家、诗人、文学家。
赵翼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举。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授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探花,赐进士及第,授翰林编修。历任广西镇安知府、广东广州知府等职,官至贵州贵西兵备道。后辞官,主讲于安定书院。
赵翼长于史学,考据精赅,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关于政治人物赵翼和学者赵翼,我在“乾嘉朴学”中已经涉及,这里只说诗人赵翼。
赵翼的诗论影响很大,至今他的名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还常常被人引用。
赵翼论诗重“性灵”,其观点与袁枚接近。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禛、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赵翼论诗虽主性情,首重天赋灵性,优秀的诗歌都是情感的自然表达,而不是呕心沥血的雕琢所致。兴会自然是诗歌最理想的创作心态,兴会而产生灵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但他仍以为学力对于诗歌创作的必要。他强调作诗需要苦心,此处的苦心是指诗人自身具备一定的学问和作诗的技巧。赵翼认为,诗人作诗应该要下一番功夫,先天因素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学习也不可或缺。
创新是赵翼诗歌创作论最鲜明的旗帜,《瓯北诗话》全篇有百余处出现“创”“新”等字眼,无论评价诗人本身还是诗歌创作,他都将有无创新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瓯北诗话》十二卷论及十七家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