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诗概述45张笃庆

(2020-09-08 07:18:38)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清诗

张笃庆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清诗概述45

——清史札记之四十四

 

我楚狂人

四、清诗流派15

(2)王士祯同时代的著名诗人11

张笃庆

张笃庆(1642-1715),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字历友,号厚斋,绂子。系明崇祯朝内阁首辅张至发曾孙,世居淄川昆仑山麓,故又自号昆仑山人。康熙十七年(1678)荐鸿博,辞不就。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博极群书,年十四作《梦游西湖赋》,十七与同邑诸公结郢中诗社,弱冠已有古乐府二百首。著作等身,浩如烟海,莫可涯涘。晚年退居昆仑山下,闭门却扫,啸歌自适。新城王渔洋先生尝称其诗,谓《史》《汉》澜翻笔底,真冠之才云。与王士祯、蒲松龄、唐梦赉等文人交厚,与蒲松龄、李尧臣称郢中三友

厚斋一生著述颇丰,文集有:《八代诗选》《班范肪截》《五代史肪截》《两汉高士赞》,年谱《少保公年谱》《厚斋自著年谱》(记其家世、行迹、交游),诗话《师友诗传录》(郎廷槐问,王渔洋、张笃庆、张实居答)。

诗集两种:《昆仑山房集》(生平所作诗多数收入此集中,不分卷,存诗1637 首),《明季百一诗》(咏明代神宗至南渡之后明廷之政治事件)。

其诗歌主张如下:

.以雅正为旨归

在《师友诗传录》中,他阐述了自己诗学宗法的去取,认为《三百篇》是后世诗作之源。《楚辞》、《十九首》、乐府都自《诗》衍岀。

张笃庆看来,楚辞的源头亦为《三百篇》,况乎'亦出于'' "风、雅、颂风,是《诗经》中民俗民风、浪漫气息存 留最多的一类,风骚在后世往往并称。在此暂不讨论相互间之 接受与影响,单就张笃庆而言,在他的诗学观念中这种重要文体的源头仍 是《三百篇》。

《古诗十九首》一向被视为五言古诗的开山之作,亦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在张笃庆看来《十九首》与《三百篇》关系何如呢?当论及与《三百篇》的关系时,张笃庆道,昔人谓《十九首》为风余,在他看来《古诗十九首》亦为 《三百篇》之衍波。

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以刺美见事,与《三百篇》共同成为现 实主义的两大源头。张笃庆认为雅、颂为乐府之源,仍不脱《三百篇》之影 响。由此可见,《三百篇》在张笃庆师法观念中占据着首要地位。

"均为《三百篇》要义,在张笃庆诗中屡屡出现。《读赵觇退大参有赠》云宋元以来沦大雅,寥寥不复闻正声,宋元诗中大雅沦丧,正声匿迹,所以不可复学;《阅树百南游诗有赠》云嘘嗟此道竟寥寥,大 雅遗音留吾友,批判了音同瓦缶的近世诗,赞赏友人诗中有大雅遗音

.师法汉魏、六朝、初唐、盛唐

张笃庆远源师法汉魏、六朝及初盛唐。故学诗而不熟于汉、魏、六朝者, 皆俭父也。如果学诗的人不熟悉汉魏六朝,不学习汉魏六朝,即使饱读诗书则 仍未脱粗野之气。张笃庆认为,汉人诗风味醇茂,高浑中具见淡泊子建健哉,……抑五言圣境矣六朝之浓且厚矣

厚斋的诗歌被评价为颇有空同、大复家法,在诗学观念上已经比明前后七子通脱得多。汉魏的古直苍劲,六朝的词藻华美,初唐的流利婉转,盛唐的豪迈雄奇等诸种诗歌风尚均被纳入学习的视野,体现出不拘一家的宏阔包容的文学观念。

总之,王渔阳时代的诗坛还是很繁荣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