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诗概述42量佩兰吴雯
(2020-09-05 07:42:17)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诗量佩兰吴雯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诗概述42
——清史札记之四十四
我楚狂人
四、清诗流派12
梁佩兰(1630 ~1705)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广东南海人。少年师从岭南抗清首领陈邦彦,其诗作名列“岭南三大家”,入清年近六十方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一年,遽乞假归,结社南湖,诗酒自酬。其诗歌意境开阔,功力雄健俊逸,为各大诗派一致推崇,被时人尊为“岭南三大家”与“岭南七子”之一。 著有《六莹堂前后集》等。
梁佩兰书画擅大名。梁佩兰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也有发泄功名失意的怨辞,间亦杂有兴亡之感。较有意义的作品是某些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章,如《养马行》、《采珠歌》、《采茶歌》、《雀飞多》、《樵父词》等。这类诗,内容清新,语言通俗,感情自然,不失为佳作,但不多见。他的大多数诗仿古的习气过重,笔调较为平淡直致。总体来看其诗成就还不能与屈、陈并论。《清史列传》等典籍及当时的名人如何巩道、近人徐世昌等则盛赞其诗。
吴雯(1644—1704)字天章,号莲洋。祖上辽阳人,顺治六年(1649)其父允升任蒲州学正,卒于官。母朱氏抚吴雯及其弟吴霞。吴雯兄弟孤弱不能归,遂为蒲州人。吴雯于康熙四十三年九月士日卒。王士祯曾为其撰墓志铭。后又删定其诗集,并作序。《莲洋诗钞》存诗千余首,然未刊行于世。乾隆辛未(1751)汾阳刘祖曾刻其诗集。后又有多种刻本行世。有《莲洋诗钞》(九卷),存诗2067首。《四库全书提要》称:"雯天才雄骏,其诗有其乡人元好问之遗风。惟熟于梵典,好拉杂堆砌释氏故实,是其所短"。赵执信"怀旧诗序"中称其"诗才特超妙。其诗一刻于吴中,再刻于都城下,三刻于津门。"
当时,有"北傅南吴"或"二征君"之说,即指傅山和吴雯。乾隆中,有人选刻傅山、吴雯诗为《晋两征君诗抄》。
清初代革之际,满汉矛盾尖锐,出现了一批著名的遗民诗人,如顾炎武、傅山、屈大均、朱彝尊等。特别在山西,以傅山、戴廷栻、李天生为首的一批山西志士,既积极参加反清复明的起义活动,更是联络顾炎武、朱彝尊、屈大均等人,在山西进行抗暴反清宣传,诗文创作交流,成为当时北方反清复明的重要地区。1660 顺治十七年,戴廷栻作《丹枫阁记》。1663康熙二年,顾炎武访傅山于松庄,互有赠予诗;阎若琚访先生于松庄论学。1664康熙三年,李天生过松庄与傅山谈诗,饮于崇善寺。
吴雯与这些人年龄差距很大,参与的这类活动并不多,但他对于傅山等人是十分推崇的。
他曾于此时(1664),离开永济到过太原等地。到太原访问过傅山。十年后(1674) 吴雯又过太原,重访傅山,而傅山已经离开了松庄。吴雯有诗:《过大卣访傅青主,先生已移居,缅然有怀,即书此寄意四首》
其一:
松庄烟树十年馀,寺路相逢笑下驴。
今日重来浑不见,白云深处又移居。
其二:
京洛无端迫客尘,也知璎珞是前身。
几时得遂东邻约,金粟园中两道人。
仰慕之情跃然纸上。
此后三年,吴雯曾再次来太原 ,并游览了晋祠。有诗《晋祠》:
悬瓮山下路,清秋见早鸿。
一沟瓜蔓水,十里稻花风。
杨柳差池绿,汀蓝远近红。
三年两来往,生计太匆匆。
吴雯布衣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