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诗概述17遗民诗之陈恭尹

(2020-08-08 07:21:04)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清诗

遗民诗

陈恭尹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清诗概述17

——清史札记之四十四

 

我楚狂人

一、清初遗民诗16

12.陈恭尹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陈恭尹修髯伟貌,气局深沉,其父陈邦彦为明末岭南抗清主力,与陈子壮、张家玉一起,被尊为岭南三忠。隆武二年(1646)清军陷广州,其父陈邦彦举兵抗清,兵败被俘,被清军寸磔于市,全家除陈恭尹侥幸逃走外均同时遇难。丧亲之痛,延续到陈恭尹晚年,仍无法释怀。他晚号独漉子,取自古乐府:独漉独漉,水深泥触。……父冤不报,欲活何为!南明时,陈恭尹进朝泣陈其父为国殉难情状,永历帝授以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之职。

其后,他为报家仇而参加反清斗争,并往返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联系抗清的各地义军。永历十二年(1658),他赴云贵一带欲投奔南明永历帝,未遇,遂返回增城定居。至永历十六年(1662),南明永历帝被清廷俘获处死,陈恭尹中止了联络反清志士的活动,潜居家乡专致读书达十几年之久。其间,与名诗人屈大均结交甚深,并一度与平南王尚可喜有诗词唱酬的交往。永历三十二年(1678),因与尚可喜有旧交而被指涉嫌参与三藩之乱遭官府逮捕下狱。被关押半年后始出狱,定居在广州城南。自此后他的意志较消沉,移志于诗词歌赋的创作,与友人结成诗社相互唱和,被时人称为岭南七子。陈恭尹的诗尤擅七律诗。他的诗大多以感怀身世,矢志抗清、反映民疾及描述岭南风物为主题。晚年虽多与清廷权贵唱酬,但始终不肯出任新朝的官职。他为其居所取名独漉堂,以暗喻家仇未报,匡复之志未灭之意。他的隶书书法为清初独步广东的第一人。遗著有《独漉堂集》。 

南明亡后,陈恭尹定居广州,与友人何衡、何绛、陶窳、梁梿相与砥砺名节,发愤读书,世称北田五子 三藩之乱爆发,屈大均吴军于桂。陈恭尹与屈相交甚深,又以名重为时所指目。晚年寄情诗酒,曾与清廷权贵唱酬,曾被梁梿当面叱问何事而仆仆走风尘?又被讥讽可怜一代夷齐志,错认侯门是首阳。但陈恭尹并非改弦更张,他终其一生仍不仕清。冯奉初在其传记中解释,与权贵唱酬是陈求自保之策:及得脱,自念身历沧桑,恐终不为世所容,乃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于是冠盖往来,人人得其欢心。议者或疑其前后易辙,不知其避祸既深,迹弥近而心弥苦矣。 这也是为什么陈恭尹之前自号半峰,表示终老山林的志向,晚年把号改为独漉,身世之痛反而隐含更深。晚年,陈恭尹在广州育贤坊建小禺山舍,以遗民身份终老。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病逝于广州,葬于市郊祥云岭南麓。

陈恭尹的诗前后内容有所不同,然而眷怀故国之思,未尝消释。七言律诗对仗工整,又多巧思,绵丽中仍多哀感苍凉之慨。如猛士不带剑,威武岂得申?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拟古》之三)。西湖歌舞春无价,南宋楼台暮有云。休恨议和口相国,大江犹得百年分(《西湖》)。此外如《西湖杂兴》、《虎丘题壁》、《崖门谒三忠祠》、《九日登镇海楼》等篇,也都寄托遥深。五古《感怀》及七古《耕田》等篇,则反映了人民所受的苦难。他的诗抒写性情而自成风格,尤擅七律诗,为诗坛所推崇。他提出诗歌贵在创新,求新于性情而不必求新于字句,求妙于立言而不必专斯于解脱的见解,反对盲目崇古与拟古。《三编清代稿钞本》收录有其诗作达54首,多为长诗,主体兼擅,手触肩倚,莫不中音。

陈恭尹诗作选读如下:

【读秦纪】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尤有未烧书。

【发舟寄湛用喈、钟裴仙、湛石天】

扶胥古渡水凄凄,雨后移舟望转迷。数口寄居秋草外,一身为客楚云西。

家无兄弟依朋友,地夹河山畏鼓鼙。知已片言应不负,乱离妻女藉提携。

【虎丘题壁】

虎迹苍茫霸业沉,古时山色尚阴阴。半楼月影千家笛,万里天涯一夜砧。

南国干戈征士泪,西风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萧客,乞食吴门秋又深。

【崖门谒三忠祠】

山木萧萧风又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拜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华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九日登镇海楼】

清樽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

将开菊蕊黄如酒,欲到松风响似泉。白首重阳惟有笑,未堪怀古问山川。

陈恭尹墓位于广州天河区沙河镇柯木朗杨屋村后山坡,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修于民国20年(1931)。墓地宽5米,长8米,为传统山手形墓。墓台两级,青石墓碑上刻辛未仲春谷旦陈独漉先生暨配湛 郭恭人合墓 广东士绅重修。该墓即陈恭尹与原配湛氏、继室郭氏合葬墓。墓两旁有继室郭氏之子及其妻之墓。墓地有番禺县县长陈樾立于民国20年(1931)三月十五日的保护文告和广州市人民政府立于1983年的保护文物石碑。此墓现已被毁,疑为在近年清坟行动中被误为无主坟而遭到破坏,墓址已成为一个直径约5米、南浅北深的大坑,底部覆盖着厚厚的枯黄落叶。

清诗概述17遗民诗之陈恭尹

清诗概述17遗民诗之陈恭尹

清诗概述17遗民诗之陈恭尹

清诗概述17遗民诗之陈恭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