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文概述22姚门弟子之曾国藩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代散文桐城派曾国藩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散文概述22
——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三、桐城派10
4.姚门弟子1
姚鼐的主要弟子有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刘开。另外,曾国藩称自己是姚鼐的“私淑弟子”。我之所以首先说曾国藩,是因为提升桐城派的历史地位和当时社会地位的作用,曾国藩的作用巨大,且不可替代。
“私淑弟子”曾国藩
所谓“私淑弟子”,意思是对自己所敬仰而不能从学的前辈的自称。语出《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曾国藩没有列姚鼐门墙,但是已经把自己看作是姚鼐弟子了。
关于政治人物曾国藩,我已经在以前的文章说过很多,不赘言,这里只说曾国藩与桐城派的关系。
曾国藩自称论文师从方苞、姚鼐,为文义法也取自桐城派。但他颇不满于某些桐城末流文章的拘谨平淡,因此在文章表现的内容上强调了经世致用;而在文章的表现形式上,则吸取了汉赋的优点,高洪雄健,呈现出阳刚之美。这就将桐城派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以湘乡派为主流的阶段。正式提出“桐城派”的,其实是曾国藩,所以,曾国藩实有“中兴”桐城派之功。
下面摘录一段“五两渊明”的网文,我同意他的看法。
在曾国藩的那个时期,桐城派随着姚鼐及其弟子的相继去世,桐城派在古文方面的弊端也日益突出,再加上朝中基本没人,桐城派已经面临着岌岌可危、后继无人的局面。在当时的这种形势下,曾国藩以其“中兴名臣”、封疆大吏的身份对桐城派假以援手,桐城派也借助于曾国藩的力量,终使其避免了树倒猢狲散的危局,并取得了所谓的“桐城中兴”。作为清末咸丰同治时期的“中兴名臣”、封疆大吏,曾国藩在当时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无论是在政坛还是文坛,他都有比较高的地位。这样,他的身边肯定聚集了一大批的文人幕僚,他们之间一定就会有一些诗词唱和或者文章,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理论,这个在后世称之为“湘乡派”。那么,桐城派是否等同于“湘乡派”,湘乡派是继承了桐城派的传统,还是篡改了桐城派主张?现在大多数人都说曾国藩是清末桐城派的“中兴功臣”,他对于桐城派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实际的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曾国藩与桐城派之间的是不是这么简单呢?
……桐城派发展至姚鼐时期,文章风气开始遍及全国,形成所谓“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局面。当然,这里肯定是有夸张的成分,现实是不大可能形成“家家桐城”、“人人方姚”这种局面的,但是至少表明桐城派在姚鼐时期是非常兴盛流行的,对当时的文风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天下学子有比较多的人是推崇学习桐城派的。姚氏门下以上元梅曾亮、管同和桐城方东树、姚莹的影响较大,世人称为“姚门四杰”。但是说实话,相比于他们的老师,所谓的“姚门四杰”是比较差的。
桐城派是在姚鼐手中壮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姚鼐的去世,桐城派逐渐出现了一些比较大的问题。姚氏门下虽然有梅曾亮、管同和方东树、姚莹等弟子,但是这些人基本上都不是朝中大臣,桐城派缺少了在朝廷的力量。作为一个处于封建社会里的文学流派,缺少了政治上的影响力,谁还会推崇学习你呢?桐城派在姚鼐死后缺少了真正的领袖人物,他的那些弟子似乎都不能挑起桐城派的大梁,再加上桐城派在古文方面的弊端也日益突出显现出来。社会现实状况的不断发展改变,但桐城派当时的人还固守着前人的主张,这必然会导致桐城派在姚鼐死后逐渐进入一个衰弱阶段,桐城派已然面临着岌岌可危、后继无人的局面。
桐城派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如果想要重新发展盛行,是不得不寻求改变的,但是桐城派到底应该如何改变?需要提出那些主张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当时的姚门弟子似乎没有找到真正解决的方法,他们甚至批判“经世致用”的文章,抱守前人创作方法,他们在变与不变之间挣扎,所以说桐城派逐渐衰弱了,许多人却无能为力。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出现了。他作为清末咸丰、同治时期的封疆大吏,凭借其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巨大功劳,他成为了清朝统治者眼中的“中兴名臣”,以及他在文学方面的一些成就,曾国藩这时在桐城派内的重要地位开始逐渐体现出来。
曾国藩的文学理论大体上继承了桐城三祖的文学主张,受刘大櫆的影响比较大,他依旧是主张“义理、考据、辞章”等桐城派前人主张的。但是曾国藩也比较善于改变创新,他面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对桐城派的古文理论还是有所发展的,他没有像姚门等人那样固守成规,他提出的有些主张甚至与桐城派前人的主张大相径庭。比如桐城派古文家们主张语言的“雅洁”,反对骈偶的加入,严格骈散的界限;但是曾国藩为了适应当时的形势,提出了文章应骈散相间、相互为用的主张,这的确有益于后世散文的发展。(作者:五两渊明,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2f94b17e1415来源:简书)
可见,是曾国藩挽救了桐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