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散文概述1——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2020-05-25 07:51:21)
标签:

文化

清史札记

清代散文

清初

顾炎武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清代散文概述1

——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我楚狂人

清代文学,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章回小说、戏剧和散文,其实清代诗词的成就并不低。这里先说清代散文。

说起清代散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桐城派。确实的,桐城派散文几乎贯穿了清代整个朝代,从康熙朝的方苞一直到同光年间的姚门弟子,直至清末明初的“桐城余孽”。但是,清代散文并不仅有桐城派,还有其他。如清初三大思想家为代表的学者散文,如以文采见长的“清初三大家” 侯方域、魏禧和汪琬。如独树一帜的袁枚、郑燮,还有骈文大家汪中。等等。

笔者试图对清代散文作一扫描,想引起好学者的注意。但是,这里说的是文学的散文,至于纯粹的学术论文,不在本文的范围。

一、清初的学人散文

明末清初以三大思想家为代表的学人影响深远,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影响我们已经多次说到,这里只说他们的散文创作。

1.顾炎武的散文

被称为“清学之祖”的大思想家大学者顾炎武并不以散文称著,但是他的散文也被后人称道。顾炎武的散文作品并不多,影响最大的就是《复庵记》。

《复庵记》篇幅很短小,全文仅413个字。但是写来一景一事,无不意蕴深远。西岳华山高处的复庵,其名暗寓复明之志,本来就是遗民们在西北的一个联络点。庵主范养民本来是崇祯的皇子永王、定王的近侍,为了营救被李自成裹挟的永王、定王而追到陕西,营救不得而隐居华山。复庵主人的人品操守、复庵的规模环境,都表现出一种傲岸独立,威武不屈的高风亮节。文中典故颇多,这是顾炎武散文的一大特点,或许学者散文多类此。文中无论是耻食周粟、采薇守节的伯夷、叔齐,还是归隐不仕的介子推,都象征着在国家危亡关头决不低头的民族精神。这与当时“一队夷齐下首阳”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其三,文章语言短促响亮,景中有情。如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故国之思与爱国之情不觉溢于言表。

这篇小品是作者在65岁的暮年登华山时所作,读来催人泪下,令人震撼。其实,顾炎武的山水小品还有,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大多类似。只是这篇《复庵记》影响更大而已。

附:《复庵记》原文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清代散文概述1——清史札记之四十三
昆山千灯秦峰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