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外来宗教10太平天国与基督教3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外来宗教基督教太平天国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代的外来宗教10
——清史札记之四十一
我楚狂人
二、清代的基督教8
2.清代基督教的几件事5
太平天国与基督教3
1859年,洪仁玕在传教士资助下从香港启程前往天京,并很快传出他成为精忠军师干王、“太平天国首相”的消息,这让新教传教士欣喜不已。他们相信洪仁玕是合格的教徒,不仅可以纠正洪秀全的宗教错误,而且有望为他们打开进入太平天国世界的方便之门。
洪仁玕不是一个公正的历史记录者,他在叙述洪秀全和自己事迹时常常任意剪裁、臆造,加以美化,在香港明明是给传教士当学生,在他记述中却成了给洋小孩当先生。他提到理雅各、詹马士两位“夷长”曾帮助他,前者回英国出差,曾叮嘱他不要去天京冒险,后者劝阻不住就给予资助,后来还把洪仁玕家属送到天京。但理雅各和詹马士其实是同一个人,即苏格兰传教士、著名汉学家、新教公理宗伦敦布道会传教士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其对洪仁玕前往天京,一直持支持态度。
这一时期另一个百折不挠,一心前往天京的是罗孝全。由于美国官方的反对,加上经济困难,罗孝全几次都半途而返,但仍锲而不舍地继续努力。
所以,我们今天说太平天国“反帝”是不正确的,太平天国一直在谋求与西方世界的合作,而宗教的分歧才是这种合作不可能实现的更笨原因。
但是天主教(旧教)一开始就对太平天国不抱好感,这里不免有借着此事攻击新教的因素。
最早谈到拜上帝会和太平天国的天主教传教士,是法国遣使会江西主教田嘉璧(L. G. Delaplace),1852年10月6日他致信里昂和巴黎布道会理事,谈及太平军从湖南向湖北、江南进军,并叙述了拜上帝会传闻,此时太平军尚未抵达南京,这位天主教传教士的叙述,比同期新教传教士冷静得多。
1853年1月、6月,天主教方济各会湖广教区主教、意大利人里佐拉蒂(Rizzolati)和天主教南京教区主教赵方济(F. X. Maresca,法国人)相继发表了谴责太平天国宗教的文章;1854年,随布尔布隆使团访问天京的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葛必达(Staislas Clavelin)成为第一个抵达太平天国管区的法国传教士,此后几年间,他和另一个法国传教士、天主教江西、浙江主教当尼库尔(E. Danicourt)成为谴责太平天国宗教最力的外国宗教人士。
天主教和法国人之所以态度迥异,一方面据说是因为天主教堂普遍有耶稣像、圣母像,被深受新教清教徒思潮影响的太平军当作“偶像崇拜”扫除,一些教堂、教徒也受牵连,另一方面,天主教和新教在中国为争夺信徒明争暗斗,认定拜上帝会是“新教产物”的天主教会,不免“恨屋及乌”,当尼库尔就曾讽刺太平天国是“新教胡作非为所产的畸形儿”。
由于欧美政府对太平天国兴趣降低,加上清方加紧封锁,自1854年至1858年,没有一名传教士能进入太平天国境内。不过一些传教士仍然通过间接渠道,成为太平天国信息的传递者。
1860年,随着太平军占领苏南,和传教士集中的上海接壤,加上“基督徒”洪仁玕的掌权,外国传教士再度鼓起对太平天国的兴趣,并有更多机会直接接触拜上帝会。1860年6月,南部浸会的美国传教士高第丕(T. P. Crawford)、花兰芷(J. L. Hoimes)、赫威尔(J. B. Hartwell)等成为后期第一批抵达太平天国境内(苏州)的外国传教士,得到李秀成部的热情接待,留下“良好印象”;几天后,和洪仁玕有私交的艾约瑟、杨笃信、英国圣公会安立甘会牧师包尔腾(J. S. Burdon)、英国美以美会牧师伊诺森(John Innocent)、法国新教巴黎福音会牧师劳(Oscar Rau)抵达苏州,会晤了李秀成,一方面对在太平天国境内传教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对拜上帝会的奇怪教义不乏微词。当时这几位教士一致认为,拜上帝会“主流是基督教的”,一些错误是教义不清所致,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即可大功告成,而洪仁玕将帮助他们实现这一点。
8月,在洪仁玕邀请下,艾约瑟等人再访苏州,进行了“推心置腹”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