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戊戌维新29伊藤博文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戊戌维新伊藤博文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关于戊戌维新29
——清史札记之三十五
我楚狂人
七、戊戌维新的相关人物22
6伊藤博文
日人伊藤博文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这里不作全面评述,这里只说与戊戌维新相关的一节。
伊藤博文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设计者,明治二十七年(1894年),伊藤博文内阁以朝鲜东学党起义(こうごのうみんせんそう)为借口,发动中日甲午战争。7月,日本舰队不宣而战,在朝鲜西部海面的丰岛袭击中国舰队。8月1日,日本政府正式对中国宣战。9月,伊藤博文随大本营来广岛,参与指挥战事。在整个中日甲午战争的过程中,所有日本明治政府和大本营作出的重大决策,他无一不参与,并且出谋划策,亲自作出重大决议,对于整个战争起了决定性作用。很快,战争扩大至辽东半岛。11月,日军攻占旅顺口。与山县有朋所代表的军方不同,伊藤博文主张打一场有节制的战争,他认为把战火烧到北京,迫使清朝签订“城下之盟”的做法,将很可能引起日本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伊藤博文提出建议,派兵占领台湾,攻打威海卫,全歼北洋舰队,以此要挟清朝谈判,逼其割地、赔款。这个计划基本上都实现了。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2月12日,日本海军获胜。日军又在中国东北战场连克海城、牛庄、营口等地。清朝在军事上彻底败北,只好派李鸿章(り こうしょう)赴日谈判。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4月10日,伊藤博文、陆奥宗光与清朝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しものせきじょうやく)。按此新约,日本不仅取得治外法权和租界权,还取得欧美各国不曾有过的权利,如长江航运权等。。
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11月10日,日本在日本海海战(对马海战)获胜后,伊藤博文以特使身份来朝鲜。
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3月,伊藤博文到朝鲜,任第一任统监,统管朝鲜外交,指挥在朝鲜的日本官吏活动,制定和颁布“统监府令”。伊藤博文成了朝鲜的“太上皇”。这就是伊藤博文企图控制中国的第一步。
伊藤博文在戊戌维新时期长时间逗留中国,利用与康梁的良好关系,以教师爷的架势“指导”中国变法,他与蔡尔康合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百日维新期间风靡一时。实际上他只是在做一件事,那就是推销他与英国人李提摩太构想的“中美英日合邦”的计划,其本质就是瓜分中国。
这两个人是利用康梁和光绪对国际法的无知,玩弄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年代里,国家与国家组成政治军事联盟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件平常之事,比如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于1882年组成了三国同盟,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则于1907年组成了三国协约。但是这是一个同盟,而“合邦”则是比今日欧盟更紧密的国家联合体。
在当时的清廷内部,康有人、杨深秀、宋伯鲁等人对近代国际法常识不甚了解,把当时欧洲国家盛行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盟看作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并,实际上外交联盟与“合邦”这两个概念相去甚远,欧洲当时盛行的联盟,只是一种外交联合,甚至连欧盟这样的水平都远远没有达到。急功近利,让康梁昏了头,而伊藤博文、李提摩太正是利用了这种急功近利。建立“百人委员会”共同管理四个国家的军事、财务与外交,实际上就是让其他的三个强国通过“合邦”的方式来吞并中国,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阴谋,美、英、日三国不费一枪一弹、一兵一卒就把大清帝国给瓜分了,中国很有可能会亡国。
关于“合邦”的具体内容,我上文已经说过,这里不重复。而正是这一计划,成了压垮戊戌维新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促成了慈禧太后在最后一刻下定决心囚禁光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