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洋务运动代表性人物冯桂芬 |
关于洋务派36
——清史札记之三十四
我楚狂人
四洋务派的代表性人物20
6冯桂芬
洋务运动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冯桂芬。
冯桂芬(1809~1874)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字林一,号景亭,别具畦町,自号邓尉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生在苏州西南隅盘门附近的新桥巷,曾师从林则徐。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李承霖榜进士第二人,授编修,少工骈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经世致用之学,精历算、钩股之学。书宗欧、虞,工行草,疏秀简逸。 咸丰初在籍办团练。同治初,入李鸿章幕府。尝避兵至上海,总司江南机器制造局,添建广言馆事,培养西学人才。先后主讲金陵、上海、苏州诸书院。冯桂芬为改良主义之先驱人物,最早表达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卒年六十六。冯桂芬卒于木渎寓所,葬在天池山北竹坞鸡窠岭,木渎古镇山塘街现修复了冯桂芬故居,名曰“榜眼府第”,对外开放。苏州绅民为他立祠奉祀。在他去世后,光绪九年(1883)他主编的《苏州府志》付梓出版。
冯桂芬是最早表述“中体西用”的思想者,这一思想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他论学不为门户之争,能接受资本主义影响,主张“采西学”,“制洋器”。 他较早地提出全面系统变法思想,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和现实的关系。这一点上他比一些洋务派更激进。
冯桂芬本质上还是一个书生,他在学术上继承顾炎武的传统,走的时候乾嘉朴学的路子。在文学上主张突破桐城派藩篱,主张“称心而言”。
冯桂芬关心民生疾苦,清军夺取苏、常后,他于同治元年(1862)力请李鸿章奏减苏南田赋,最后朝廷同意苏州、松江、太仓三州府减税三分之一,常州、镇江府减税十分之一。
冯桂芬是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思想家。
有人认为其思想史上的贡献主要有四点,摘录如下:
一.较早地提出了系统的变法主张。涉及经济、社会、教育、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
二.鲜明提出较为全面的“采西学”主张。从“制洋器”起步,提出“采西学”将学习内容从西方的坚船利炮加以拓展。主张在传统文化的“法后王”后加上“鉴诸国”,不仅要从历史眼光,更要从世界意识的维度开展变法。特别是其六不如夷说,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以唯善是从消解近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他认为在法里,古今、中西之别都不重要,善与不善才是惟一标准。
四.比较理智地兼顾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虽然他官做的不大,但在京师十多年,且在翰林院,与上层官僚关系密切,有机会了解很多政治具体运作过程的内幕,对他改革思想的深刻性、方案可行性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校邠庐抗议》原稿中,冯桂芬本有设立“奇才异能科”的建议,但考虑到操作难度,最终定稿时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