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宫十三朝道光帝 |
清宫十三朝简评15
——清史札记之三十
我楚狂人
八、清宣宗道光帝旻宁2
再次,GDP与国家强盛的关系。
鲁迅曾经说过:倘若是一头狮子,夸自己怎样肥壮,这是不要紧的;如果是一头猪或是一头羊,夸自己怎样肥壮,那就有点不妙了。(原文大致如此,可能有偏差。记不得出处了。)并且对当时的中国人自夸“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见《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大不以为然。因为落后,“地大物博”正好让人瓜分掠夺,“人口众多”正好被人奴役。
道光时期,中国的GDP并不低,根据西方的统计数据,当时清朝的GDP占全世界的40%,应该说是个经济大国,这也很正常,中国当时是世界少有的领土大国,人口也是世界第一。但是也有人质疑这个数据。但是中国当时的GDP并不低,这是肯定的。但是,在坚船利炮之前不堪一击。国家强盛需要GDP支撑,但是光有GDP不等于国家强盛,这就是鸦片战争给后世的警示。
其四,林则徐现象解析。
鸦片战争时期,道光帝举棋不定,进退失据,于是就出现了林则徐现象。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福建侯官县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林则徐广东禁烟是受到道光帝首肯的,虎门销烟也是得到道光帝嘉奖的。但是一旦战事不利,就成了替罪羊,流放伊犁。道光帝在对待林则徐的问题上,不敢担当责任,嫁祸于臣下,实在叫人很寒心。于是,邓廷桢被闲置,关天培战死,一直延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道光帝带头,畏敌如虎。
道光帝一生躬行节俭,也是一个勤政的皇帝,但是实在是一个没有才具的平庸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