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十三朝简评3皇太极2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清宫十三朝皇太极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清宫十三朝简评3
——清史札记之三十
我楚狂人
二、清太宗皇太极2
其次,皇太极一手造成了天命所归的政治舆论。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等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这个传国玉玺的真假很值得推敲,但是其政治象征意味却是无与伦比的。
再次,皇太极与蒙古贵族形成了坚定的政治军事联盟。这是满族政权强大起来的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努尔哈赤时期,也和漠南蒙古科尔沁部落也联合行动,但是只是临时的随机的,只有到了皇太极时代才真正把科尔沁部落当做“全天候”的盟友。皇太极的五大福晋有三位来自科尔沁,包括皇后和最宠爱的海兰珠,联姻巩固盟友关系。在科尔沁部落的帮助下,皇太极派多尔衮等将领,降服全部漠南蒙古,进而降服漠北蒙古,自任蒙古大汗。这样,满清政权就有了纵深,也有了重要的兵源。皇太极创设蒙八旗,并给与蒙古贵族仅次于满洲贵族的政治地位。所以,终满清一朝,蒙古贵族一直是满清政权的最坚定的支持者,直至满清灭亡后还在效忠亡清。有了蒙古全部,清政权正式有了与明王朝正面交锋的底气了。
其四,作为野心勃勃的大政治家,其终极目标就是取明王朝而代之,统一全中国。为了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皇太极笼络汉降臣,争夺人心。这一点,他的前任努尔哈赤没有充分认识,他的政治继承人多尔衮也没有做得很好。
皇太极最重要的决策之一,就是把国号从“后金”改成“清”。“后金”很容易引发汉民族的仇视,认为是灭亡北宋王朝的金朝的继承者。而“清”则不会引发历史仇恨。与之相配合的是先在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
应该说这一举措行之有效。皇太极极尽诚意降服了明朝名臣洪承畴,果然后来在统一战争中起到重大作用。降服了辽东将门的代表人物祖大寿,果然后来降将不绝。“领头羊”的作用不可小视。
如果没有后来多尔衮的“剃发令”的昏招,也许汉民族的抵抗之心早就被瓦解了。
其五,皇太极找到让强大对手明王朝慢性死亡的对策,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些明清史研究者常说的“放血”战法。努尔哈赤时代,后金主力死攻明王朝的关宁防线,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消耗战,这对人口少财力薄的后金不利。所以明末的所谓名将们都迷信这种死守关宁的战法,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洪承畴都是如此。只有毛文龙不一样,采用骚扰战的方法打击后金侧后方。事实上努尔哈赤自己也是被这种战法耗死的。
但是,皇太极找到了破解之法。皇太极把主攻关宁防线改为佯攻,主力绕开山海关,从蒙古方向进攻中原,抢夺资源,动摇民心,其兵锋甚至深入到山东一线。这让明军疲于奔命,损失惨重。京畿动摇,一日三警。皇太极打击了明王朝的固守关宁的决心,形成了战略上的主动。
最后,皇太极为清王朝作了人才储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多尔衮三弟兄,后来就成了进关统一战争的主力。多尔衮三弟兄就是在皇太极时代得到充分重用,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政治领袖和军事统帅的。
皇太极猝死,没有来得及完成自己入关的愿望。但是皇太极在位的十七年,是决定清王朝今后两百多年的格局的最重要的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