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康熙乾隆下江南1——清史札记之二十六

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康熙乾隆下江南概况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关于康熙乾隆下江南1
——清史札记之二十六
我楚狂人
我家世居苏州,苏州故老乐意闲话康熙乾隆下江南,言下似有“与有荣焉”的感觉。苏州颇多“下江南”的遗迹,如上方山、灵岩天平、穹窿山的御道等等。苏州的评弹也颇多康熙乾隆下江南的书目,于是家喻户晓。苏州也多有附会于康熙乾隆的传说,如碧螺春茶的传说。但是真实的康熙乾隆下江南是怎样的呢?是风流韵事吗?是微服私访吗?
我忽然想起了虞舜、夏禹的南下。这种联想来得这样突然,又这样自然。
一、概况1
2008年10月,我刚刚退休,还在留用期间,我去宿迁参加江苏省写作学会学术年会,顺便看看老朋友宿迁中学的徐德志老师。会议期间,有机会去了宿迁龙王庙行宫游览。宿迁龙王庙行宫是宿迁当时唯一的国保级文物,是清康熙帝、乾隆帝视察水道时的驻跸之所,距离宿迁城有一段距离,地属黄河故道边皂河镇。也就是这时候,我似乎对康熙、乾隆下江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其实,康熙乾隆下江南,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在江北,也不是江南,核心内容是治理黄淮水道。
朋友老徐说,宿迁就是架在两条河上的城市,一条是黄河古道,另一条就是大运河。
宿迁这个地名有点奇怪,据项王故里的那位挺能说的导游介绍,说是“宿”是夜晚的意思,“迁”是搬迁的意思,宿迁就是一夜搬家的城市。据说明朝末年,李自成决黄河水淹开封,黄河水半夜冲垮了沉睡中的宿州城。宿州城被迫搬家,于是就叫做宿迁。历史记载,宿迁秦时设县,名下相,所以《史记项羽本纪》说项羽是“下相人也”。后改名宿豫。唐代宗年间就再改名为宿迁,所以与明末的黄河决口无关。但是老百姓喜欢有自己的解释,这是另外一回事。
明末黄河决口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黄河淹没了广袤的中州与苏北大地,汹涌的黄河水硬生生在苏北大地上冲出一条大河来,这就是今天的黄河古道。浑浊的黄河水呼啸南下,借道京杭大运河,蛮横地抢占了淮河的入海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河夺淮”。而被拦腰截断的淮河在江淮大地上疯狂地打滚,江淮大地被蹂躏得一片狼藉。淮河发泄完了自己的怒气之后,就挟裹着浊浪冲进了长江。这就是“淮水入江”。而在黄淮两河疯狂肆虐之下,无数生灵涂炭。宿迁就是牺牲者之一。
宿迁人告诉我们,在现在的宿迁城地下七米处还留存着完整的明代淹没的宿迁古城。在项王故里,看到了国宝级的项王手植槐。其实我们见到的只是树梢的一段,因为巨大的躯干都深深埋在土里。我惊叹生命的威力,能够在这样的大灾中顽强地活下来,这就是英雄。
清代初年,距离李自成决黄河时日尚无多,正是洪水肆虐的时候。“黄河夺淮”和“淮水入江”严重影响了大运河漕运,危及新王朝的经济命脉。所以就成为朝廷的头等大事。这就是宿迁成为康熙乾隆下江南的核心区之一。至于为什么又要“下江南”,还是顺着漕运水道南下的。一句话,“下江南”就是为了巩固清廷的经济基础做出的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