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清史札记永历朝缅王叛卖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永历始末7
——清史札记之十四
我楚狂人
七、缅王叛卖
孙可望降清,永历朝陷入严重的危局,走向末路。
永历十二年(1658年),清军三路大军入攻云南,云贵沦陷。永历十三年(1659年),朱由榔在李定国的保护下,由昆明撤到永昌(云南保山县),又由永昌退到腾越(云南腾冲县),由腾越逃到藩属国缅甸境内,被缅甸王莽达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莽达之弟莽白乘机发动政变,杀死其兄后继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发动咒水之难,杀尽永历帝侍从近卫。
莽白得到清军进入缅境的消息后,曾写信给吴三桂,到1662年1月22日,莽白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明朝皇统彻底灭亡。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其身亡处后改名为逼死坡。
永历帝死后庙号昭宗,延平王郑经上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十三日,永历帝及太后、太子等一行被押回昆明。民间传说队伍来到南城外玉带河畔即将过桥时,天色未明,不知为何一只公鸡突然啼叫,引得一片鸡鸣狗叫。老百姓从梦中惊醒,看到皇帝被押送回来,知道凶多吉少,不禁失声痛哭,赶来夹道观望。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桥叫“鸡鸣桥”。
永历帝及其家属被押回昆明后,被囚禁在老昆明篦子坡头的金蝉寺内(地址在今昆明华山西路利昆巷)。金蝉寺在五华山的西麓,翠湖的东岸,即今华山西路坡头处。
永历帝与太子等人被吴三桂绞死于篦子坡金蝉寺,昆明人认为吴三桂原是明朝臣子,永历帝虽深陷泥沼,但到底还是明朝皇帝。皇帝居然被臣子逼死,出于对吴三桂投清灭明忤逆之举的义愤,人们便借用谐音,将“篦子坡”改名为“逼死坡”。到了清代道光年间,地方官员把这坡改名为“升平坡”,并立“升平坡”短碑于坡头,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逼死坡”的旧称始终流传。1911年,云南革命党人举行“重九起义”,推翻清王朝。都督蔡锷在永历帝遇害的地点竖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为“明永历帝殉国处,民国元年季冬元下浣,三迤士民恭建”。
永历帝之墓至今未发现。仅贵州都匀大坪镇有永历帝的衣冠冢。当地扶姓人家说,是他们先人明朝大学士扶纲派人搜集衣冠而葬的,为隐其真,只传是桂王坟,不留碑记。扶纲是因明亡不愿降清而回乡隐居的。
帝墓左边是编修涂宏猷的发冢,右边是节愍侯邬昌期的衣带冢。民国十年都匀县奉令修史,查实桂王坟乃永历墓,才为其树碑立传,省长任可澄、省志总陈炬、知县窦全曾都为之写了碑记,碑文“大明永历皇帝陵”几个字,墓碑及碑记是时任四川綦江县县长张瑞征写的(张系都匀人),还修了些亭阁楹联,帝墓才初显规模。墓高3米、径6米,碑高1.62米,宽0.81米、厚0.13米,碑字阴刻正楷,字笔工整秀丽。涂宏猷和邬昌期二人,是咒水之难42大臣之二,坟比帝坟小得多。“文革”中被盗,帝坟从前到后挖了一个大坑,碑断为两截仰卧坟前土中。
1996年都匀市人民政府公布大明永历皇帝陵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着手修复帝陵。坟用青石砌边,水泥勾缝,碑文由书法家芦如平书写,前边加修了上下山的双向百级石阶,供游人拜谒。
永历朝事迹见下列史籍:
《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诸王五》
《南明史·卷三·昭宗本纪一》
《南明史·卷四·昭宗本纪二》
《明季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