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腰鼓——旧日童趣之二十五

标签:
文化旧日童趣打腰鼓 |
分类: 往事如烟 |
打腰鼓
——旧日童趣之二十五
我楚狂人
打腰鼓,不是江南的民间表演活动。江南的民间表演活动有“打连厢”、“荡湖船”、“抬阁”、“龙灯”等等,而打腰鼓本是流行于山陕一带的民间活动,前两年轰动一时的安塞腰鼓就是其中的代表。随着解放军南下,腰鼓也就来到了江南。当年女孩子戴着八角帽,打起腰鼓,几乎成了追求进步的标志性活动。
打腰鼓一般是由多人组成的方队集体表演的。表演时,演员腰间斜挂小鼓,双手持鼓槌,随锣鼓、唢呐的伴奏声挥臂击鼓。队伍的指挥是队前的持大钹者,所有人的动作变化都随着大钹的节奏而演变。打腰鼓的动作,时而腾挪跳跃,热烈奔放;时而轻敲慢打,柔和灵巧。其队形,时为长龙,时为方阵,变幻有序,步伐齐整。龙腾虎跃,充溢着山陕一带的粗犷与豪放。这些,我们在前些年看到安塞腰鼓的时候应该有所体悟。
我们那时候,差不多每所小学、中学都有腰鼓队,定期活动。活动时多在操场上,鼓声震天,大家一起挥洒着汗水,享受着快乐。因为腰鼓的运动量很大,也有着健身的功效。我也学过腰鼓,但是好像并不高明。我家小姑妈,年轻时的腰鼓打得不错,还留下了照片。
我们儿时经常有大游行,那些喜庆型的大游行必有腰鼓队,如“五一”、“十一”的大游行,各家的腰鼓就要争胜了。当然抗议示威型的游行就没有腰鼓了,不合时宜。但是文革开始后好像就不大看见腰鼓了,不会也被当做“四旧”破了?反正是看不见了。
近些年,民间表演活动渐渐恢复。在庙会活动时常看见腰鼓,但是更多的是“打连厢”这类的吴地的民间表演。这个“打连厢”我也曾尝试学过。
打连厢又称金钱棍,北方称霸王鞭或花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艺术。演员所用之棍称为“连厢”,又称“莲湘”,用竹子或细木制成,长二尺许,其中四至六处挖有空档,每档中串以铜钱,分上下两面,表演时,上下左右舞动,并敲击身体四肢、肩、背各部,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演者边唱边舞,其歌曲多为各地民间小调,作为一种民俗文化,通常在节日或庙会时表演。流行于中国各地,历史悠久。变换快慢节奏,发出清脆的响声,处处充盈着飞舞之美,呈现出轻松活泼的风格。
其实我们儿时的活动还是蛮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