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铃”——旧日童趣之十五

标签:
文化旧日童趣扯铃抖空竹 |
分类: 往事如烟 |
“扯铃”
——旧日童趣之十五
我楚狂人
这里的“扯”还是应该写作“车”,我不知道。“扯铃”,北方人叫做“抖空竹”,在杂技表演中也叫作“抖空竹”,但是我对这个“抖”字费解,以为还是“扯”这个动词更贴切些。
“空竹”,历史悠久,古称“胡敲”,也叫“地铃’、“空钟”、“风葫芦”,济南俗称“老牛”。 今天,抖空竹在各地亦称“抖嗡”、“抖地铃”、“扯铃”。早在三国时期,曹植写过一首诗《空竹赋》;”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述了空钟(空竹)的制作方法及玩法。清代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写到:“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唯京师(指北京)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在发展过程中,艺人们不仅表演抖传统的车轮式双头空竹,又设计出陀螺式的单头空竹,而且还可以把茶壶盖、小花瓶等器物作为抖弄的道具进行表演。
最使人称奇的是,民国(公元1912~1949)初年在中国北部的天津又出现了一位以酒葫芦为道具的民间艺人田双亮。天津是最早发明制作空竹的地方地,所产的“刘海牌”、“寿星牌”空竹驰名国内外。
空竹一般为木质或竹质,中空,因而得名,是一种用线绳扯动使其高速旋转而发出的响声的玩具。普通空竹分单轴和双轴两种,苏州人称为“双铃”和“单铃”。轴内是空的,每个轴上有孔四、五个不等,孔内用木片作笛以利发声。连着轴有一个圆柱状的把,把的中段稍细。空竹除木制、竹制外,亦有用茶壶盖等器皿作代替物的。把空竹悬于系在两根小棍顶端的细绳上,玩者两手各持一棍来回拉动,便可产生旋转并随速度加快发出嗡嗡的响声。
抖空竹玩的人双手各拿两根两尺长的小竹棍,顶端都系一根长约五尺的棉线绳,绕线轴一圈或两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断甩动,加速旋转时,铃便发出鸣声。抖动时姿势多变,绳索翻花,表演出串绕、抡高、对扔、过桥等动作,称作“鸡上架”、“仙人跳”、“满天飞”、“放捻转”等。也有用壶盖、酒瓶等器具代替空竹的。
我不会抖空竹,但是喜欢看抖空竹。我的一位顾姓邻居是空竹高手,茶壶盖也能飞转。
如今民间已经少见抖空竹了,杂技中有,这是传统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