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种风情难描莫—古吴钩沉跋

标签:
文化古吴钩沉老苏州跋 |
分类: 苏州夜话 |
万种风情难描摹
——古吴钩沉跋
我楚狂人
前后写了两三年,我总算是把苏州各城门转过来了,计写有《金阊门旧事》、《金阊门旧事补遗》、《银胥门旧事》、《胥门城内》、《冷水盘门》、《葑门内外》、《相门访古》、《娄江东去》、《齐门内外》、《平门内外》等十个系列,并以城门为基点,延伸向城内外,努力梳理一下苏州老城的街坊和河道。这是我这个苏州人重新认识故乡苏州的过程,这更是重新学习的过程。我在这个过程中才发现,我对苏州古城了解得那么少,那么浅。越是写到后面,越是觉得前面写得太随意,太零碎。但是即使重写又如何,就能写得让自己满意了?苏州的底蕴太深厚,万种风情,难以描摹。
在这个写作过程中,我找到了几个路标,一是百度的苏州地名名片,虽然缺了不少,但是还是提供了不少资料,特别是引了不少来自地方志的出处,让我有路径寻找。二是网友的一些博文,如西馆采莲对苏州桥梁的梳理,悠哉游哉对苏州文保、控保的探访,老相公的《苏州的路、街、巷、里弄》,都让我这病余残躯省了不少事。在这里一并致谢。很想每一处都自己实地重走一次,但是病后很难做到这样。如果没有这些帮助,我很难完成这些写作。其实这也是我对自己这次写作并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毕竟自己没有全部再走一遍,有些都是二手资料,难免错误。这也是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出实体书的原因,不敢啊!我怕日后为之汗颜。
但是这一次写作,毕竟让我更深了解了家乡苏州,如青旸地的历史,如蛇门、赤门的踪迹,如苏州子城的范围和七百年荒废,如平门的千年沉睡,如民国年间苏州大批内河的集中消亡,如苏州城外几条河流对苏州郡城的重大意义,等等。这些,本来是我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的,现在渐渐明晰。倘说这次写作的意义,也就在这里了。经过这次写作,我就好意思说自己对苏州有点了解了。以前这样说就有点厚颜。
昔日,陆广微、朱长文、范成大、卢熊、王鏊诸贤都曾经为苏州留下了丰富的地方史料,苏州更有幸有《平江图碑》和《三横四直碑》这样形象的真实史料。我们这一代人也有责任给后世留下真实的苏州印象,我愿我的这些小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人来留下一点苏州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