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河(北段)的桥——金阊门旧事补遗之五
(2018-09-18 07:30:22)
标签:
文化阊门敦化桥平安桥祝允明 |
分类: 苏州夜话 |
学士河(北段)的桥
——金阊门旧事补遗之五
我楚狂人
我这里说的学士河北段,是指第一直河黄鹂坊桥以北段的桥梁,计有黄鹂坊桥、敦化桥、平安桥、皋桥。其中黄鹂坊桥、皋桥前已述,这里补述敦化桥、平安桥。
敦化桥
敦化桥俗名蹲虎桥,位于汤家巷王洗马巷西口,跨第一直河,东、西堍分别为汤家巷、吴趋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里人募建,为石平桥。民国16年新阊市民公社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宽2.8米,长6.5米,单孔。“敦化”四书《中庸》“大德敦化”一语。原句为:“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意思是“小德如江河,川流不息,大德敦厚,化育万物。天地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此。人是天地之心。仁者的爱,博大而宽厚,纯朴而深沉。”这是一种以德治国的思想。至于“蹲虎”实在只是音谬,没有什么道理。
王冼马巷与巷内的春申君庙,我在写汤家巷的时候已经写过了,这里不重复。
平安桥
三茅观巷,上次写汤家巷的时候漏写,这里补写。
三茅观巷
三茅观巷东出中街路,西出汤家巷,跨平安桥出吴趋坊。旧名十九胜巷、仁风巷,宋称十九胜巷,范成大《吴郡志》卷六坊市列仁风坊于“乐桥西北”栏下,并注:“(在)十九胜巷。”
按:三茅观,显见是上清派道观,在苏州并不多见。苏州民间对茅山道多有微词,显见长期受正一道主导地位的影响。
巷内38~40号原为祝允明故宅,《吴县志》:“祝枝山宅在三茅观巷,后为祠,久废。”又《吴门表隐》:“明通判祝允明宅在三茅观巷,后为祠,并祀文徵明、唐寅、张灵,久废。”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知府申瑶立碑于巷东口以表之,钱泳大书“明京兆通判祝枝山先生故里”。均毁于“文革”。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祝允明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甚至其子祝续也在前一科中进士,于是祝允明绝了科举念头,以举人选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其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按:苏州民间传说中,祝枝山是东方朔式的人物,滑稽多智。在苏州评弹中多有祝枝山这个角色。苏州人心里的祝枝山,就像浙江人心里的徐文长。
三茅观巷原为弹石路面,后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1997年改为异形石,现为长方形砖状水泥道板路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