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悝”说起

标签:
文化李悝读别字学术浮夸 |
分类: 乱弹 |
从“李悝”说起
我楚狂人
日前,陆承曜老师说起这样一件事,说是参加一个座谈会,某大学法学院某教授发言,大谈西方法制如何健全,中国法制如何缺失,云云。其中不免引经据典,多次提到中国古代法学家“李里”。百思不得其解,不知何时中国古代竟有如此人物?忽然醒悟,原来那个“李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悝(kui)”。这个“悝”字或许对某教授来说,太冷僻了,读了别字。网上屡见名校教授读别字,如北大校长。但是像这样属于本学科内的经典名词读别字的还是叫人惊讶。学术界浮夸至此,叫人扼腕。
我相信某教授在课堂上一定多次说起“李里”,而他的学生也会跟着“李里”起来,流毒无穷啊。用一句网上现在流行的说法:细思极恐。
读别字,也许古来有之。有个笑话,说清朝某考官点名“锡茶壶”,众人哗然。其实某考生名为“鍚荼壸”,三个字都多了一横。但是确实冷僻了一点,加上考官不仔细,于是闹笑话。旧时查工具书不易,难免出现一些“秀才不识字读半边”的事情。但是现在查检工具书并不困难,出现“李里”这样的笑话就叫人笑不出来了。
某法学教授把“李悝”读成“李里”,至少说明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学术态度不严谨。粗枝大叶,错把冯京当马凉。其实看见不认识的字应该首先想到查一下,这应该是一个习惯。但是没有。是从来没有这个习惯,还是后来成了教授才没有?我不知道连查辞书这样的习惯也不能养成,如何做学问?学术态度不严谨,形如盲人摸象,以偏概全,或者人云亦云,不知所以然。更可怕的是强不知以为知,见骆驼就说马肿背,作为教师,那就误人子弟了。
其次是治学态度上的自以为是。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会读别字,感觉太良好。这样的态度,往往会自负自大,甚至会指鹿为马。苏州民间说小地名“浒(xu)墅关”的“浒”被习惯读成“许”,说是乾隆皇帝读别字所致。民间还煞有介事编出这样的故事,说是因为关城楼头一株小树遮住了“三点水”,以致乾隆帝读错。但是皇帝“金口玉言”,于是老百姓只能一直跟着读“浒(xu)墅关”,沿用至今。这似乎还不能造成什么后果。但是如果一个法学教授,在法学研究中也这样自以为是,甚至认为可以向公众推销自己的自以为是,那就会造成后果了。如今自媒体又如此方便,这种自以为是扩散极易,何况还有法学教授的光环吓唬人,你说是不是“细思极恐”。
今天中国的“公知”们,这样滥竽充数的“法学教授”还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