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街的横巷6园林路谢衙前

(2018-07-05 07:11:15)
标签:

文化

娄门

园林路

临顿路

谢衙前

分类: 苏州夜话

北街的横巷6

——娄江东去之六

我楚狂人

七、园林路

园林路北起东北街,南至白塔东路。此路原名神道街,或因潘儒巷的“眼目司庙”而得名。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方便拙政园、狮子林旅游而拓宽,因名园林路。园者,拙政园;林者,狮子林。这里是旅游产品一条街,苏绣、团扇、檀香扇、缂丝,应有尽有。这里还有好几家苏作玉器店。

八、临顿路北段1

我这里写临顿路北段是指白塔路到东北街这一段。临顿路北口有临顿桥,跨东北街河。我前面已经说过,临顿之名在临顿桥,后有临顿馆、临顿里。所以临顿路是从北端发展起来的。

临顿路与齐门路原先并不对直,到临顿桥在东北街北折一小段,到跨塘桥东堍再北折通齐门路。现在临顿路北侧沿街房屋全部拆除,齐门路东侧也拆掉了一排房屋,这样就对直了。我们只要在临顿桥和跨塘桥看一看临顿河和齐门河交界处错开的河口,就可以回忆起原先的路口情况。

临顿路这一段,在路西侧临街房屋全部拆除的同时,路东侧也拆掉了老房子,建起了仿古建筑。所以临顿路原先的街道面貌已经完全看不见了。

临顿路北段东侧的横巷潘儒巷、狮林寺巷前面已经说过,这里不重复,这里说一说西侧横巷。

1.谢衙前

谢衙前以明代指挥使谢翰居此得名,东跨善耕桥出临顿路,西出皮市街。旧名碎银巷,文革时曾名培育巷,1980年复名。王鏊《姑苏志》作碎银巷,同治《苏州府志》并注(在)白塔子巷北,今名谢衙前。《姑苏图》、《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作谢衙前。长383米,宽3.6米,1985年改弹石路面为长方形、六角形道板路面。现为长方形砖状水泥道板路面。

巷内西口有灵鹫寺,梁天监中僧永光建,钱氏改为永光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邑令以寺僧不守戒律,割其东邑开巡警学堂,后改建为善耕小学。苏州沦陷之初,日僧和汉奸叶伯良、诚慧等人组织中日佛教会。解放前夕,原屋为河南大学所用。1950年后,先后为毛巾厂、棋子厂、纸团扇厂和新苏丝织厂车间。文革期间,寺内供龙藏库被破坏。1985年为新风丝织厂厂房。现尚有遗构,大殿结构尚好,保持完整。

第三中学

谢衙前14号为苏州市第三中学校址,创办于1906年,为江苏省重点中学。

苏州市第三中学前身是晏成中学与慧灵女中两所教会学校。2011年增名江苏省苏州外国语高级中学校,是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江苏省文明单位。于2015年第一年创办慧成实验部,招收初一学生80名。苏州市第三中学(南校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临顿路谢衙前14号,2011年增名江苏省苏州外国语高级中学校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美国南浸信会西差会创办浸会小学,1909年(宣统元年)迁址临顿路谢衙前,增设中学部,1913年,改名为晏成中学。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美国南浸信会西差会创办慧灵小学,创办人为兰纱裴女士,1911年(宣统三年)迁址临顿路谢衙前,改名为慧灵女中。民国初年,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等名人曾到学校讲学;孙中山先生于1919年为晏成中学题写其道大光的匾额,以外语与体育见长。

在苏州的百年老校中,三中是拆得最彻底的一家,原先很有特色的木结构老房子没有一点痕迹。

河南大学

退休后,我曾应沈中校长之邀,撰写苏州市五中校史,其中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1948年流亡苏州的河南大学。当时我走访了老校长兰林(近年作古)和老教师彭果(我同小区的邻居)等河南大学老人。再加上,我读苏州市七中的时候校长杨泽海、副校长罗启盛都是河南大学毕业的。所以对河南大学的情况有了一点了解。我准备在下一次专文撰写这一段历史。

北街的横巷6园林路谢衙前
园林路北口
北街的横巷6园林路谢衙前
临顿河与北街河、齐门河交汇处
北街的横巷6园林路谢衙前
临顿河北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