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街的横巷4潘儒巷

(2018-07-03 08:38:20)
标签:

文化

娄门

潘儒巷

眼目司庙

分类: 苏州夜话

北街的横巷4

——娄江东去之六

我楚狂人

六、平江路北段2

1.潘儒巷

潘儒巷东起潘家桥,跨桥出平江路,西出临顿路。王鏊《姑苏志》作章家桥巷,同治《苏州府志》作潘儒巷,并注:旧名潘时用巷。在狮林寺巷北,相传宋章綡居此,故又名章家桥巷。元潘元绍又居之,宅甚广,左右皆有别业,狮子林在焉。民国《吴县志》仍作潘时用巷。《苏州城厢图》标潘 巷,《吴县图》、《苏州图》均标潘儒巷。按:潘时用,史书无传。有明代前期名士李东阳、陈献章赠诗存世,显见是明前期人,也是雅人。李东阳称之为“待诏”。汉代开始把有一技之长专为皇家服务的人才称为“待招”,如围棋国手可以称为“棋待诏”,如唐代创“三十三手镇神头”之顾师言;又如宫廷画家可以称为“画待诏”,如阎立本。但是汉唐多指文学侍从,如汉之司马相如,唐之沈佺期、宋之问。后世用得比较滥,甚至理发师这类手艺人也能尊称为待诏,见《水浒》等书,所以就不清楚潘时用具体身份了。潘元绍,张士诚女婿,大将,很受宠。看来这个潘儒应该与潘时用有关了。

巷长415米,宽3.10米,1984年改弹石路面为砖砌人字路面,唯西头为长方形砖状水泥道板路面。

7981号原为吴仲骏故居。吴钟骏(1799—1853),字吹声,号崧甫,吴县(今苏州)人,道光十二年(1832)状元,官至礼部侍郎,曾二次主典乡试,四次提督学政。1924年吴宅易主,为伤科医生闵采臣所得,故又称闵采臣宅。但潘儒巷旧时最为著名的则有眼目司庙。详见《吴门表隐》。

关于眼目司庙,我的学生倪浩文有这样一篇文章,转引如下:

眼目司庙位于姑苏区园林路,又名任敬子庙、任王庙,专祀道义乡土谷神任昉。

任昉(460-508),字彦升,小字阿堆,乐安郡博昌(今山东寿光)人,是南朝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藏书家,“竟陵八友”之一。他幼年即被视为神童,后举兖州秀才,拜太学博士。永明初年,被卫将军王俭引为丹阳主簿。他与后来的梁武帝同为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八友”,两人关系甚笃。梁代齐时,禅让文诰,多出昉手。梁武帝登基后,他历任黄门侍郎、吏部郎中,又出为义兴太守。他勤政爱民,卒于任上,年仅四十九岁。任昉不事生产,家贫,但聚书万余卷,多异本。他时与当时著名的诗人沈约并称“任笔沈诗”。他的名著《述异记》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任昉死后,谥号曰“敬”,所以他的祠堂也就被称为“任敬子庙”了。

宋嘉泰三年(1203),任昉的二十八世孙、浙西提举任清雯重建此庙。明宣德二年(1427)裔孙任伯通又建。当时庙内庭中还有宋代留下的紫荆树,其枝叶能够治疗眼病,乡人遂又名此庙曰“眼目司堂”。据称,清初某亲王驻苏,军士多目患,因在此庙内祷告,并折紫荆树枝煎服,结果士兵尽愈。康熙二十年(1681),里绅韩菼、顾起鸿、赵炳、金芝等重建此庙,任昉还被列入了国家祀典。咸丰十 年(1860),庙被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同治六年(1867)又重建,当时还被赐额“眼目睁睛”。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庙产归金氏私有。

民国时,中共党员、后来的苏州市聋哑学校首任校长华有文在此创办了我党领导的第一所平民夜校。1938年部分庙屋被改为吴县县立初级小学。1954年拓宽神道街(今园林路)时拆除。1985年时改为拙政园小学。从此,有着约1500年历史的眼目司庙退出历史舞台。

从潘贞邦1951年前后的记载可知,当时的眼目司庙门额有“任敬子祠”四字,隶书。旁有“遐哉”“旷观”二砖额,行楷。2016年笔者到访时,眼目司庙尚存青石八角古井一眼,另有同治士绅吴嘉椿书“普照”砖额,但内部建筑已改。吴嘉椿,号语樵,又号敖馀,吴县人,是同治年间候补员外郎,育婴堂董事。如今,每日往返狮子林、拙政园的大量游客都会从此庙前经过,可已经很难看出庙址了。诚宜制作标记介绍,让世人知道这里还曾有过千年古庙。

潘家桥跨平江河,始建于北宋年间,1981 1031 日,由苏州市地名办定为潘家桥。清光绪四年(1878)、三十一年(1905)两次修建。1984 10 月重建,为单孔石级拱桥,与水中倒影构成圆形,桥面正中刻有圆形图案。长16.72 米,宽2.82米,跨径6 米,矢高4 米,西堍踏步17 级,东堍踏步19 级。花岗石雕实腹桥栏,中间桥额刻五个圆圈,分别刻有重建潘家桥字样。南北各有8 根望柱,望柱上雕刻简单图案。

北街的横巷4潘儒巷

北街的横巷4潘儒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