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园——娄江东去之五

(2018-06-29 07:53:35)
标签:

文化

娄门

北园

历史

分类: 苏州夜话

北园

——娄江东去之五

我楚狂人

儿时一直有一个怀疑,苏州的北街很北吗?不是距离北面的齐门、平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吗?后来慢慢想清楚了,因为北街作为城市街区已经很北了,北街的再北面就是田园了,即所谓北园。苏州人叫做“北园浪”,就是这里。

北园和南园,都曾经是大片农田,所以苏州老话说:“苏州城里好种田。”说的就是北园和南园。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说是苏州城即使被围困也饿不死,因为城墙内的农田可以养活满城人。

北园到底有多大范围?说不大清楚了。大致上来说,南面以北街为界,东面以娄门城墙为界,北面以北面城墙为界,西面以北寺塔为界。也有人说,其实北园向西,要到桃花坞的北侧。说起来宋代桃花坞北侧建园墅之前,确实是农田。这样一说就知道北园很大,而北街也确实很北了。

北园在唐代被称为“临顿里”,诗人陆龟蒙隐居地就在这里。这样说,就知道这里确实是乡野风光。正如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九云:临顿,旧为吴中胜地。陆龟蒙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今城东北有临顿桥,皮、陆皆有诗。“不出郛郭,旷若郊墅”,可以想见当时景象。而范成大这样写,说明宋代北园还是乡野风光。

现在想起来,其实应该在陆龟蒙之前就有人在这里隐居了。苏州废寺名录中载;北禅寺,即大慈院、乾元寺,在苏州齐门内。传原为戴颙(yong)宅。(按:戴颙,(公元377-441),字仲若,南朝谯郡銍县(今安徽濉溪)人,高士戴逵之子(按:戴逵,也就是王羲之“雪夜访戴”的“戴”,成语“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的出处。),善琴。戴颙曾拒为王门伶人,为世人所称道。戴颙还以孝行著称,据《宋书。隐逸传》记载:颙年十六,遭父忧,几于毁灭,因此长抱嬴患,以父不仕,复修其业,父善琴书,颙并传之。戴颙继承父业,且很有创建,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推陈出新,创作新声之多,在早期琴家中是罕见的。)唐咸通三年(862),陆侍御以宅为院。宋祥符(1008—1016)中改称大慈院。明洪武中重建。景泰六年(1455)重修佛殿。崇祯十七年(1644)重建大殿。寺有大通阁、观堂、雨花堂,禁哇池。清乾八年(1743)僧祖印重建大通阁。咸丰十年(1860)毁。宣统三年(1911)僧印重建。按:北禅寺在旧日苏州也是名刹大寺。那么按照这个说法,北园早在南朝就是名士隐居地,那么其村野风光可以想见。

北园的较大变化应该开始于明代,具体说起来也就是建造拙政园开始的。王献臣造拙政园是在大弘寺的基础上扩建的。苏州废寺名录载:大弘寺,在北园。元大德(1297—1307间)僧判基反兰建,净沙门(按:净土宗)开山。延祐(1314—1320)间赐名大弘。元末寺毁,而东斋独存。明王献至构筑拙政园时,倂入寺基。其后复建于北街迎春坊。清咸丰十年(1860)毁。光绪中复建大殿。拙政园,当年是建在城乡结合部啊。

北园旧有“安齐王庙”。又曰“里安齐王庙”,与齐门外安齐王庙区别,始建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清同治年间重修,原址在北园西蒋家场30号,也就是原先的渔郎桥浜,已尽毁。这是北园的土地神,苏州人俗话中的“齐大老爷”就是指他,据说祭祀的是后唐重臣安重诲。不知安重诲与这里有什么关系?须知,安重诲没有来过苏州啊,这很费解。

北园自房地产开发以来,地貌发生巨大变化。仅北园河尚存,河上有楚胜桥(宋前)等多座桥梁,或可寻觅旧踪。

北园——娄江东去之五
北园老照片,下同。
北园——娄江东去之五

北园——娄江东去之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