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顿路15吃煞太监弄

(2018-05-29 07:05:57)
标签:

文化

相门

临顿路

观前街

太监弄

分类: 苏州夜话

临顿路15

——相门访古之七

我楚狂人

四、临顿路(南段)横巷8

5.观前街6

2)“吃煞太监弄”

美食街太监弄和休闲购物中心北局是观前街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先说太监弄。

太监弄不长,东起宫巷,与碧凤坊对直,西穿北局,到邵磨针巷,街长仅三百多米。其实原先的太监弄更短,西面只到北局口,再往西叫做青年路,因原设有基督教青年会(按:老苏州简称“青年会”,与新艺影剧院紧邻)而得名,1982年统称太监弄。其实美食街还是原先的太监弄这一小段。

太监弄的得名与北局相关。苏州历来是全国的丝绸中心,明朝时设立“制造局”,以太监担任织造使,俗称“税监”。苏州的市民运动“葛成起义”的起因就是抗“税监”的市民运动。而税监的住所就在北局附近,以便于就近办公。于是人们就把税监及其随行的下级太监的聚居地称为“太监弄”。 《吴门表隐》载明代有金玉、如意两太监在此居住,故名太监弄。我以为这种说法太执意了。

太监弄成为美食街也是后起的,原先的美食街在临顿路,所以历史上有“吃煞临顿路”的说法,“吃煞太监弄”实际上是“吃煞临顿路”的继承。而在明清时期,城西阊门外、胥门外商圈都是最集中的餐饮中心。到后来石路地段遭日军轰炸,昔日名馆化成废墟,而城内特别是城东受损较小。直到民国中后期观前街拓宽,北局开发后,酒家饭店逐步集中到太监弄一带,松鹤楼等老店纷纷翻建扩张,临顿路不复当年盛况。

据地方志记载,日伪时期,上海租界和四乡有不少人移居苏州,太监弄、北局及周边市面一时呈现畸形繁华。细数一遍,民国28年,到太监弄择址开业的有三和菜馆、味雅菜馆、上海老正兴、苏州老正兴、新新菜饭店、功德林素菜馆、大东粥店、大春楼面店及清真馆等,再加上熟食熏胴摊贩昼夜不绝,熏鱼、爆虾、猪耳朵、猪肠、马兰头等风味独具,而夜宵格外热闹。其实此前有人办过三六斋素菜馆,随后扬州一僧厨开办觉园素馆,不过仅维持一年半载。另外,璇宫菜馆、东吴菜馆、鸿兴馆粥店、江南饭店等也营业过一段时期。

老字号有过一段改名史。在文革开始后,菜馆业中的老字号全被砸掉,赋予革命色彩,如松鹤楼改成东方红饭店;菜肴受大众化思想影响,取消特色。不少网点一同撤并,菜馆业沦落到少有的低谷状态。直到1979年,老字号店名恢复,传统名菜重登大雅之堂,随后得月楼菜馆、王四酒家、京华菜馆、清香斋、五芳斋面馆等应运而生,朱栏青瓦、飞檐戗角,颇具江南建筑风貌。

 现在北局的老店有松鹤楼、老正兴、功德林这几家,得月楼是因为电影《满意不满意》而派生,苏州原来只有“近水台”,没有“得月楼”。王四酒家老店在常熟虞山,以“叫花鸡”出名,文革后入驻太监弄。五芳斋近来不知如何?新聚丰原先在北寺塔附近,人民路西侧,近年迁入太监弄。

我的父亲生前偏爱味雅,每到北局看戏看电影,必到味雅就餐,必点清炒虾仁。早逝的父亲去世六十多年了。

临顿路15吃煞太监弄

临顿路15吃煞太监弄

临顿路15吃煞太监弄

临顿路15吃煞太监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