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旸地1——冷水盘门之十

标签:
文化冷水盘门青旸地日租界 |
分类: 苏州夜话 |
青旸地1
——冷水盘门之十
我楚狂人
青旸地是指《马关条约》后,苏州被辟为商埠,位于城南外的青阳之地,由沿城墙之相王坟对岸起分界,划定西自商务公界地,东至绿岸边止,北自沿河十丈官路起,南至采莲泾岸边止,竖碑为界。注意啊,这是“相王坟对岸”。这个“相王坟”在哪里?相王坟在古赤门外城墙根,也就是现在养蚕里城墙外。有些材料说是“相王庙”南,大误,把整个南园也划进去了。
1897年3月5日,清政府在苏州公布了《日租界章程》。今天来看就是苏州城南护城河外的东西长南北窄的一块狭长地带,东到觅渡桥,西到甘棠桥,北起护城河,南到采莲泾。人民路东,南门路南,南环东路北,运河西区域内,有东西河道称采莲泾,连接采莲泾的南北河道称马路港。另有南北河道水绿泾,在原九条弄旁,已填没。
也就是说,日本租界和公共租界在北面的护城河、东面的京杭大运河、南面的采莲泾、西面的大龙港四条河为界的区域。因此,苏纶纱厂的厂址也是青旸地的范围。这里。西区是商务公界地,也就是公共租界,东区是日本租界。按照洋人哈尔定所绘地图丈量划分,日本租界面积为四百八十三亩八分七厘六毫,外国居留地面积为四百三十二亩三厘二毫。
青旸地日租界,1897年开埠,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废除,前后存在了近半个世纪。
有朋友说起,为什么日本租界和公共租界放在冷落的青旸地?我以为这是一种历史的思维惯性,历史上这是曾经是对外的驿馆“高丽亭”所在。此其一。
有资料云:(佛寺)齐昇院,在苏州盘门外高丽亭东一里,绍熙元年(1190)提举长平张体仁创建。按:《后汉书、蔡邕传》载有:“吾昔尝经会稽高丽亭”。这里的“会稽”是指东汉时会稽郡郡治苏州。据《吴郡志》记载:“高丽亭有二,一在阊门外,一在盘门外”,专为接待高丽人来中国进贡而建造。东汉高丽亭是苏州最早接待外国使臣的邮驿。高丽亭的具体位置,尚待查证。我以为,根据“苏州盘门外高丽亭东一里”就应该在青旸地了。又云:染香庵,在苏州盘门外高丽亭。
我说的历史思维惯性就是指这个高丽亭。
狭邪小说《九尾龟》第一回把小说背景地就放在苏州的青旸地,回目道:“谈楔子演说九尾龟 访名花调查青旸地”,小说中说道:“不一日到了苏州,在盘门外一个客栈名叫‘佛照楼’的住下。那苏州自从日本通商以来,在盘门城外开了几条马路,设了两家纱厂,那城内仓桥滨的书寓,统通搬到城外来,大菜馆、戏馆、书场,处处俱有,一样的车水马龙,十分热闹。”
选择青旸地作为日租界的另一个原因是日本人的选择,后来他们认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青旸地是根据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的“马关条约”租借给日本的。真正移交还在两年之后,1897年3月,由苏州藩台、海关道和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共同签订了“苏州日本租界章程”,才正式将青旸地租借给日本。在此之间,两江总督张之洞曾委派陆润庠在该处先行开发,建设起了很多苏纶纱厂等实业,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会看上这里的一大原因。不过,日本人误以为因此,沪宁铁路会经过这里,孰料后来修在苏州城北。据与野哲人的《中国文明记》说:
“我日本国之租界在苏州之南郊,是日清战争所取得之战果。租界前即是通往杭州、上海之运河,于水运而言可谓极其便利,然苏州之商业中心在阊门内外,距我国之租界凡三十町,且尚更意外者,曾被认为修筑极其困难之沪宁铁路,经由城北,阊门外一带日趋繁荣,而我国之租界将来几无发展之可能。租界虽经以后十几年之发展,然其规模仍是可怜至极。虽道路纵横,然我国之建筑仅数十,惟占据中国街之一侧及河岸道路之一侧而已,且极其粗恶。居于苏州之我国同胞虽有百七八十名,然过半居于租界之外。现今道路两侧种植樱树,四五年后,当足以供人观赏。旅馆有中村、岩本二家,姑且可作日本式起卧,旅馆外亦有餐馆。千辛万苦获得之租界,若仅供赏花游水之地,未免太可惜。呜呼!谁之罪也。”
而后来的大马路以青旸地租借为终点,就是这个缺憾的补救了。
当时的上海《点石斋画报》也报道说:“苏州青阳地一带,自日本开辟租界以来,市面虽日见兴旺而烟户寥寥,尚多荒地。”这与苏州商圈的重心在阊门外和沪宁铁路在城北大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