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明代的文学9、10公安派竟陵派

标签:
文化明朝文学公安派竟陵派 |
分类: 书有未曾经我读 |
简说明代的文学9、10
——明史札记补遗之二
我楚狂人
四、唐宋派公安派与复古主义的对抗2
2.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后期稍后于唐宋派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是小品,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内容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等。在晚明的诗歌、散文领域,以“公安派”的声势最为浩大。
万历间李贽对前后七子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他和焦纮、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作为公安派理论核心的口号是“独抒性灵”。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
公安派有如下文学主张,其一是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主张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这一点是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主张的。
公安派“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今属湖北)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公元1588年(万历十六年)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公元1592年(万历二十年)进士。不仕,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遍游楚中。公元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著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公元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公元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次年春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
我本吴人,每在月下读袁中郎《虎丘记》,辄心向往之。然而世学公安派而走样的,不免油腔滑调,脱口而出之故也。
竟陵派又称钟谭派,是明代后期稍后于公安派的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都是竟陵人而得名。竟陵即今湖北省天门市辖办事处,现在是天门市政府驻地。和公安派一样,竟陵派也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
竟陵派在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文学主张时也反对公安派的俚俗浮浅。他们所宣扬的"性灵"和公安派不同,所谓"性灵"是指学习古人诗词中的"精神",这种"古人精神",不过是"幽情单绪"和"孤行静寄"。所倡导的"幽深孤峭"风格,指文风刻意求新求奇,不同凡响,刻意追求字意深奥,由此形成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刻意求新,渐入魔镜。所以我以为竟陵派矫枉过正了。
竟陵派代表人物是钟惺和谭元春,钟惺,字伯敬,号退谷,又号退庵。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著作有《隐秀轩集》、《史怀》等。他的文学主张反对拟古,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在诗文中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说"有明显不同。钟惺在《诗归序》中说:"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这种艺术审美品格,形成了这一派文学上"幽深孤峭"的艺术风格。钟惺工诗能文,自己更以文自负。他的一些论史之文,能"发左氏班马之未竟,钩其隐深而出之"(陆云龙《钟伯敬先生合集序》);所作讽时小品或题跋等,文笔犀利,语言简练,极具个性特点,如《夏梅说》、《题潘景升募刻吴越杂志册子》等;纪游之作,为人称道的有《浣花溪记》。
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少慧而科场不利,天启七年(1634) 始举于乡,崇祯十年死于赴进士考试的旅途中。有《谭友复合集》。钟谭曾编选《诗归》(单行称《古诗归》、《唐诗归》),在序文和评点中宣扬他们的文学观,风行一时,竟陵派因此而成为影响很大的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