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桥城隍庙
——姑苏城隍之四
我楚狂人
我在《苏州城隍庙及三县城隍》一文中已经交代,苏州城隍庙是府城隍和长洲、吴县二县城隍的组合建筑群,而元和县城隍庙则在钮家巷。但是苏州下属各县的县城隍庙多无存。现在知道,常熟城隍庙原址在虞山山麓,而昆山、太仓、吴江的城隍庙连原址何处也没有记载了。至于张家港,那是新建县,自然也就谈不上县城隍了。
但是,尽管县城隍大多找不到了,但是在苏州乡曲却有着好几座城隍庙,这是什么原因呢?明《吴县城隍庙记》云:“城隍之神……至宋始为通祀,穷乡下邑有城有隍者,罔不立庙肖像,奔走严事。”这就告诉我们,宋代,地方上普遍设立城隍庙。乡镇上凡有土城的,如望亭,或有护镇沟壕得 如黄埭这类地方,都会设立城隍庙祭祀。至于城隍的规格化,则是在明朝初年的事情。这样,在明代之前县级以下区划有城隍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但是现属相城区的北桥镇历史上没有土城或者护镇沟壕的记载,这里有城隍庙似乎有特殊情况。莫非就是所谓“境主”?人工开凿的冶长泾算不算护镇沟壕?
北桥城隍庙在冶长泾之畔,始建时代已不可考,原建筑已经长期占为厂房,近年得以清理整修。北桥城隍庙的核心建筑是古戏台,有记载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虽长期湮没为厂房,今已整修如初,是较为典型的清代建筑。古戏台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东西各有看楼六间,呈四合院式,是一座高台楼阁式建筑。
在城隍庙等庙宇和会馆建立戏台,多为娱神之用。所以现在苏州保存的古戏台都是庙宇的建筑和会馆建筑。如潮州会馆、全晋会馆(戏曲博物馆)等。
2009年,北桥街道作出修复城隍庙及其古戏台的规划,按照原样对古戏台进行分期修复。城隍大殿内没有被损坏的建筑设施被原样保留着,古戏台和两侧看戏的厢楼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和损坏,修复人员按其原来的样子进行细致的修复。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城隍大殿、古戏台以及两侧看戏的厢楼全部修复。
现在的北桥城隍大殿为单檐歇山式,面阔16.7米,进深11.5米,平梁蜀柱,二重昂,檐口施斗拱,普柏枋上有莲台佛珠彩绘,色彩以蓝绿相配的“冷色”为主,屋顶上的风调雨顺四个金色大字与古戏台隔空相应。古戏台圆拱形的天棚与传统的亭台楼阁迥异。两侧厢楼的雕花矮窗和凭栏都被漆上了朱砂色的油漆,厢房内高挂着金色宫灯。穿过戏楼便是中心大院,院内青砖铺地,场地宽广平整,可容纳数百人看戏。北桥城隍庙古戏台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北桥城隍庙古戏台成为北桥地区传统戏曲的活动场所。
宋《东京梦华录》说,城隍庙里建戏台,是为娱神。据此推测,这戏台当与庙殿建于同时。那么,这座城隍庙又是什么时候造的?无考。据民国《吴县志》卷三十三记载,苏州府、县、乡的城隍庙建立比较晚,要到明代万历间才陆续造起来。或许北桥城隍庙也建于其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