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隍庙及三县城隍庙2——姑苏城隍之一

标签:
文化姑苏城隍工字殿历代苏州城隍 |
分类: 苏州夜话 |
苏州城隍庙及三县城隍庙2
——姑苏城隍之一
我楚狂人
二、苏州城隍庙工字殿及其他
苏州城隍庙头门就在景德路上,三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宇式建筑,门前有双旗杆、双石狮和户对。重檐之间有竖头匾额,蓝底金字,书“城隍庙”三字。大门上方悬匾额,大书“功德昭彰”四个大字,这是苏州书法名家谢孝思的手迹。进头门,正中供奉守护神像,两后侧东首是慈航道人,也就是佛教的观音菩萨,西首是文昌帝君。这两位都是神道中的明星人物,自然香火鼎盛。奇怪的是,慈航道人供桌上免费发放的不是道教通俗读物,而是佛教通俗读物,莫非天下佛道已经成了一家了?呵呵!
进头门,两边是丹药房、解签室等等,这是创收的所在。院落里有宣传牌介绍苏州城隍庙的庙庆系列活动,我粗看了一下,基本上都在春节期间。
小院落前方就是仪门了,这本是官衙的设施,既然城隍已经是阴间官吏了,当然要有仪门。仪门很气派,钟鼓仪仗分列两侧。仪门墙上嵌着几块重修城隍庙碑,有清乾隆苏州巡抚苏尔德的,有清道光苏州知府的,也有2004年的重修记。从重修记来看,城隍庙头山门外本来上有一通牌坊,民国年间拓阔景德路时拆毁。现在的头山门也是在2004年整修一新的。
进仪门,是一个更大一点的院落。院落东西两侧就是清代重修的长洲、吴县二城隍庙。2004年重建时把苏州民间祭祀的“热点”神灵都移到了两县城隍庙里陪祭,计有:安太岁(太岁神)、药王(原庙在南濠街)、吴信明王(孝子)、水仙(苏州水仙庙最多,原有十几座,我的老家胥门就有,解放后办了胥江小学)、福德正神(即土地爷)、相王(东吴土谷神,原庙在相王弄)、蛇王(据说祭祀的是方孝孺,原庙在娄门城墙边)等。苏州众神在此大聚会了。
院落正中是高大的铜香炉,铜香炉后面是城隍庙正殿城隍殿,也就是全国著名的“工字殿”了。城隍庙工字殿是全国保存至今为数不多的明初城隍庙古建筑之一,也是苏州唯一的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早期殿堂建筑。工字形布局极具特色,如果从高处俯视,你会发现城隍殿是“一横”,前后殿之间的穿堂月老殿是“一竖”,而后殿娘娘殿又是“一横”,形成一个巨大的“工”字。这样的格局全国罕见。
城隍殿正中供城隍神像,城隍殿的匾额上大书“威灵显赫”四个大字,极有威严。城隍坐像前上方挂一匾额,上书“毫厘不爽”,配以一把金色的大算盘,告诉人们,城隍的职责就是赏善罚恶,所以正殿东西侧配以赏善罚恶两司。
城隍殿前殿后墙上是苏州历代城隍的刻像,古时人们往往把生前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尊为城隍。相传苏州的“首任”城隍是春秋后期的春申君黄歇,但是城隍殿墙上没有春申君黄歇的刻像,那么城隍塑像就应该是春申君了。这里的刻像依次是“唐代三贤”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这三位都是清廉的地方官。韦应物说:“邑有流亡愧俸钱。”白居易修山塘街,遗爱千古。刘禹锡兢兢业业,恪守职责。其后是宋代范仲淹,这是苏州的大恩人,府学、文庙、范义庄,都留下了千古恩泽,其后是正气长留天地的南宋丞相文天祥。在后面是明代第一流的大清官周忱和况钟,其后是为抗清而慷慨赴难的张国维和任寰,最后是清代大清官“豆腐汤”汤斌。
老百姓是最懂得感恩的只要是为老百姓做过一点好事的,老百姓就有长久地记得他。
前后两殿间穿堂里的月老殿现在却是城隍庙香火最为鼎盛的所在,上下左右挂满了祈福的红缎带,毕竟婚姻美满是大家十分在意的。
城隍殿的后殿是娘娘殿,这也是阴神“官吏化”的体现——既然有官,就应该有官太太,官太太就在后堂,掌管着内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