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辟尘道院——姑苏宫观之张家港篇
(2017-04-11 08:25:16)
标签:
文化姑苏宫观张家港辟尘道院 |
分类: 苏州夜话 |
张家港辟尘道院
——姑苏宫观之张家港篇
我楚狂人
辟尘道院在张家港塘桥镇欧桥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有常熟探花翁叔元撰《辟尘山碑记》并刻石,记载了相关史料,光绪十八年扩建,供奉斗姥、吕祖及薛丁山、樊梨花神像。显见得,这座道院与民间文化的渊源很深。河阳山歌与辟尘道院民间戏剧是不是一脉相承?
解放初辟尘道院改为西旸小学,后庙舍拆除。上世纪中,民间自发建成简陋小庙。2012年10月,苏州市民宗局批准重建辟尘道院,是为至今为止张家港唯一的道教活动场所。辟尘道院的道教文化、道教音乐与民间戏剧相结合的项目,确定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张家港以河阳山为核心的凤凰、塘桥一带文化高地,历史上长期属于常熟,即所谓常熟北乡。如清代钱陆灿和今人钱仲联,都是河阳山人。所以常熟史料把河阳山一带的文化归入常熟文化范畴也是很正常的。这样,常熟的探花翁叔元为辟尘山作碑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翁叔元(1633~1701),原名缒,字宝林,号静乡、铁庵。永平籍,江南苏州府(今江苏)常熟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以直隶籍影视,殿试赐进士第三人,是年苏州彭定求为状元。翁叔元官至刑部尚书,或指为权臣明珠一党。官声尚好。
据张家港《古碑刻》资料记载,《辟尘山碑记》镌刻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由康熙十五年(1676年)探花、刑部尚书、邑人翁叔元撰文并篆额,里人、北山先生陈元大十四世孙陈道书丹并镌刻。青石材质。长140厘米,宽68厘米,厚24厘米。全文1000余字,分5段,每段20行。碑文记述了西阳陈氏、金氏等里人用20年时间合力重建辟尘道院的经过,并围绕“辟尘”二字阐述了作者对道家神仙之学的看法。文中关于“西阳去邑四十里余,北滨大江,东南与釜峰七山相联属,地居山之西,故以西阳名其里,吾陈氏世居之”等语,对于考证研究西阳地名的由来、陈氏世系以及道院得名“辟尘”的缘由,具有参考价值。碑石原置于西旸金童庙山门右侧,1974年庙屋拆除后散落民间,2000年以后才被里人发现并妥为保存。碑石中间断裂,碑文有少数文字模糊不清,镶嵌于塘桥镇妙桥西旸金童庙外墙东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