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墓通神道院——姑苏宫观昆山篇之一

标签:
文化姑苏宫观昆山陈墓通神道院蓑衣真人 |
分类: 苏州夜话 |
陈墓通神道院
——姑苏宫观昆山篇之一
我楚狂人
清乾隆本手写本《陈墓志》记载陈墓通神道院,当年经棋友指点,找到镇西南的菉荇桥附近的“西粮库”,说,这就是通神道院的旧址。我进去四面转了一下,见最大的粮库是老房子,看得出是庙宇的样式。朋友告诉我说,这就是主殿三清殿。总算有“废物利用的价值”,幸存着。不知现在这个旧殿还在不在?
史料载,通神道院的创始人是当时名气极大的道士蓑衣真人,俗家名何中立,海州(今属连云港)人。南宋诗人四大家之一隐居苏州石湖的范成大曾编撰《吴郡志》里有这样的记载:“天庆观(按:即苏州玄妙观)……殿后通神院……庵额三字,亦御书。先是何道人者……披发癫狂,以蓑衣蔽形,故号蓑衣真道人……”锦溪乾隆本《陈墓镇志》中写道:“何中立,淮安海州人,披蓑修炼。群号‘蓑衣真人’。其所言休咎辄应,摘蓑济人亦皆灵验。宋孝宗南渡时,驻跸(锦)溪上,知为异人,始建庵,以居之,赐书‘通神庵’三字,至今尚存。后栖真于天庆观。庆元三年五月二十二日夜,端坐而化。葬于长洲县(苏州)金鹅乡里燕塘之原。”简单说起来,这个蓑衣真人有点神奇,一是有预言凶吉的大本领,这无疑对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室有极大吸引力;二是能以身穿的蓑衣草当药来救人,这也是和尚道士的惯技。这位何道士南下先是落脚苏州天庆观(即玄妙观),并在天庆观得道,事实上,何中立就是重建玄妙观的最大功臣,所以玄妙观北路建筑还有“蓑衣真人殿”。后来到陈墓(当时应该叫锦溪)爱上了当地风水,结庐而居。在锦溪又巧遇逃难途中的孝宗皇帝(按:这个说法可以商榷,毕竟孝宗逃难经陈墓之事正史无考,这里只能看做民间传说),一番凶吉预言,皇帝大为赞赏,下令大兴土木。何道人刻意模仿苏州玄妙观的格局,所以当时的通神道院几乎就是苏州玄妙观的翻版。据说当时有这样的说法,说是全国的道观就是两座半,一座是成都青羊宫,一座是苏州玄妙观,半座就是陈墓通神道院了。这种说法未必可靠,但是足见通神道院一时的规模和地位了。
其实,通神道院还是很有点底蕴的,可以考虑重建。这样,蓑衣真人得道之玄妙观,清修之通神道院和最后羽化的相城悟真道院就联成一条线了。这样一代道教奇人何中立的面目就会变得更为清晰。
附言:杨瑞庆编著的《昆山旧影》中有一张通神道院的旧照,本想翻拍,太模糊了,只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