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徐市智林寺——姑苏伽蓝记常熟市之三十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常熟市东徐市智林寺 |
分类: 苏州夜话 |
东徐市智林寺
——姑苏伽蓝记常熟市之三十
我楚狂人
常熟董浜镇徐市办事处西郊有智林寺,原名智林教寺。
徐市,为常熟东乡古镇。唐太和年间,徐市境域称黄村。五代时,吴越国将军李开山葬于境内,遂改名为李墓。宋代时渐成集市,建有庄前街,属思政乡二十八都昭德里。明代,商贾云集,与梅李、支塘、吴市为县东四大乡镇。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里人徐栻中进士(累官至南京工部尚书),遂改为徐墅(徐家市)。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常熟知县耿橘以为一市属一姓,里中不睦,乃取李墓谐声改名里睦。因董浜曾改称新徐市,故徐市又称老徐市。为区别县西进士徐恪居地之徐市(今张家港市凤凰镇),故又称东徐市。2003年,徐市撤并入董浜镇以后。
《常昭合志·寺观 》载:“智林教寺在李墓,旧志云,寺在岗身,相传钟声不闻于近而闻于李墓一方,遂徙寺于此,寺旁有径尚名寺径”。
又据《里睦小志》载:“智林教寺,唐乾元元年(758)救建为永安寺,(宋)大观四年(1110)以犯宣祖陵名(按:宣祖赵殷墓“安陵”)改今额,山门榜曰‘智林寺’,围墙夹道而进为弥勒殿,后大雄宝殿,两旁楼屋,庭中树古桧,殿左方丈,方丈前为拈花室,殿右有柏木厅,后有石观音殿、井亭在焉”。
唐乾元元年(758)敕建为永安寺,唐咸通二年(861)迁里中。寺院旧址及初建年代,有唐长庆四年(824)《唐故顾氏陶夫人墓志铭》佐证,铭云“其年十一月四日于永安寺东一百步莹礼也”。砖铭于1973年6月沈家市岗身出土,1984年常熟文管会征集,现藏常熟市博物馆。梵宇历时既久,几经兴废,五代时州府奉命整修,志载五代周显德中(958年前后)州得符鼎新之。明万历八年(1580)里人工部尚书徐拭重修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寺僧智灯与里人花景瑞建天王殿,乾隆二十四年(1759)里信募缘再修。咸丰十年(1860)大殿毁于太平军兵火。后寺僧募修大悲殿。寺后有东西两禅房,西禅房五代时为吴越将梅世忠别业名梅园,宋以后梅园为吴越钱氏祠堂,祠堂日常由寺僧代管;东禅房至清初坍废,县令康基田于乾隆三十一年建智林社学于此,并勒碑纪事。以后屡有兴废。民国元年(1912),移建大悲殿,原址为学校扩建校舍之用。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月十一日晨,日机投弹炸毁大悲殿和慧照堂,从此梵宇日趋萧条,1957年改办为徐市初级中学。
1999年常熟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智林寺,十方善男信女随缘乐助,工程2000年5月破土,至2002年首期工程告竣,新建梵宇座落徐市集镇西侧,北依里睦塘,面朝徐市—碧溪公路,占地12000平方米。东墙外神苑,集原周围神庙于一院。新寺初成,由虞山周公太撰《重建智林寺记》。
智林寺清初曾属三峰寺管辖,寺内代有高僧,宋有讲师道一,元有了通和尚,清有道源、晓青、律然(字素风)、果唯、圣通(字贯一)等。1957年,寺内建民办初级中学后,旧有庙宇建筑屡经改造,已无遗迹。现寺内保存有《火莲记碑》、宋代高僧墓塔幢基座,明成化年间石井栏、《智林社学碑》、《智林寺斋田碑》、《唐故顾氏陶夫人墓志铭》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