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福江寺——姑苏伽蓝记常熟市之十八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常熟市福山福江寺王敬则 |
分类: 苏州夜话 |
福山福江寺
——姑苏伽蓝记常熟市之十八
我楚狂人
常熟福山有福江寺。福山古称南沙,梁至唐初是古常熟县治之地,扼长江口咽喉,自古为军事重镇。福山镇北滨长江,近靠福山(殿山),镇以山而名,旧称釜山。东汉时,福山地方设南沙乡,置司盐都尉,是如今常熟地区最早建制的行政区划之一;另一为虞乡,今虞山镇。东晋咸康七年福山地方“罢盐署,立以为南沙县”,隶属于晋陵郡,福山是南沙县县治。梁天监六年,南沙县划归信义郡,大同六年,南沙县更名为常熟县,辖地未变,福山仍为常熟县县治。唐初武德七年,常熟县治迁往海虞城(今虞山镇)。此后,福山虽不是县治,却一直为常熟县一大重镇。福山现撤并入海虞镇。
福山与南通狼山隔江对峙,形成万里长江第一道门户,历来为军事重镇。史料云:三国时,南沙之地建有烽堠,举火以传军情。五代时,钱氏吴越国,始于福山置戍,以防南唐军。宋置巡检寨、忠节寨于福山。明初置福山港巡司;嘉靖中倭乱之后,筑城堡,置把总防守,后总督吴宗宪添游击一部。清初福山设副将、后改守备、后改游击;道光时设总兵官,从二品大员。太平军建苏褔省,这个“福”就是福山。自古及今军事统帅吴宗宪、戚继光、李秀成、曾国藩、孙中山等都曾亲临福山督军,可见其重要。光绪二十七年,福山设立电报局,以传递军情,为常熟县之首创。新中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曾建军营驻守福山,到98年福山境内驻军有两个军种三支部队。如今福山仍留有牧马滩、炮台基、备战圩、战河坝、大校场等与军事有关的古地名,告诉后人其军事重镇的历史地位。
据史志记载,梁代普明大师建寺,梁武帝萧衍赐额“法水禅院”,至太清元年(547)改名“大慈教寺”。宋大中祥符元年增其规模,蔚为壮观,称有殿堂楼阁5048间。此后代有兴废。至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战火,仅存残迹。此后没有重建的记载。
又据史载,福山原有东岳庙,俗称“圣帝殿”,居殿山(按:即福山)之阳,始建于宋至和年间,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宋代洪迈《夷坚志》曾有此庙香火活动记载。《南史》有更早的记载,说是南朝名将王敬则曾在此祭神灭寇,并一度为王氏家庙。王敬则(435-498),南朝临淮射阳人(今江苏宝应东)人,侨居晋陵、南沙(按:即今福山)。王敬则幼好刀剑,业屠狗,尝贩于高句丽。以武艺被宋前废帝选 入宫,为细铠将。宋明帝用为直阁将军,宋末转为萧道成心腹,后参与杀宋后废帝。道成代宋建南齐,王敬则任侍中。齐武帝时,位至司空。齐明帝疑忌旧臣,惧祸及,举兵反,兵败被杀。
农历三月二十八日福山东岳庙庙会日,江浙一带香客云集,《昆山志》曰:“朝岳者此属举家,岁往常熟之福山。”历代香火旺盛。宋元符间增拓,魏邦哲撰记。
福山紧靠长江,万里鲸波,为求天妃保佑,即在东岳庙庙之左造天妃宫,复建方丈之室,以居司庙之人。明嘉靖毁于倭寇,仅存遗址。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有谢复等人重建,陶贞一撰记,咸丰十年(1860)复毁,至同治三年(1864)仅存殿宇三楹,甚浅隘。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帝圣诞日,附近各庙神社齐集朝岳,朝圣者近万人。该庙代有兴废,建国后拆除。1991年,福山镇政府在原庙基后建聚福塔,七层八角形,在塔旁复建亭子及茶室。1992年,于塔前庙原基建东岳圣帝殿,已故玅老会长题名“福江寺”。寺庙内原有碑刻均废,仅有树龄为200余年的银杏树一棵。
所以,福山原先并无福江寺,而是在福山梁代古刹法水禅院、南朝王敬则东岳庙即庙旁的天妃宫的文化基础上,在东岳庙的庙基上建起来的庙宇。但是僧道混杂,有点搞不清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