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藏海庙——姑苏伽蓝记常熟市之三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常熟市藏海寺祖师庙 |
分类: 苏州夜话 |
虞山藏海庙
——姑苏伽蓝记常熟市之三
我楚狂人
常熟虞山三峰寺之上有藏海寺,真名报国院,因在虞山的祖师山,因而俗称祖师庙。而祖师山因真武祖师而得名,这里原是道教的真武殿,后来才成了佛教丛林报国院,这是全常熟地势最高的寺院。有资料云,藏海寺历史悠久。宋代原为觉海庵。明代称“拂水东庵”(按:祖师山又名拂水岩),清初顺治时更为今名。清初,被顺治帝尊为“大觉普济能仁国师”的玉林通王秀和尚来游虞山,乐拂水之胜,应请为主持,更名为藏海禅院。迭经整修,寺宇焕然,宗风丕振。玉林之母缪氏亦为出家之人,称大慈老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玉林奉敕还山,赐金葬母,建大慈塔于该寺大悲殿之后,自撰筑塔记,吏部尚书金之俊为之题碣曰:“报恩草堂大慈老人墓”。晚清大学士翁同龢又有题联:“野鹤孤云大慈塔,幽篁乔木古东庵”。
雄踞剑门绝壁之上祖师山原名拂水岩,旧有真武庙,为明正德举人褚应韶所建。嘉靖中,邑人严讷入相,嘉靖帝御赐真武像,严讷不敢供于私家,改建真武庙,并更名为报国院,以后迭经累修不绝。由于历年香汛炽盛,甚至引起拜香男女滋乱,故严氏后人呈准归并院东藏海禅院,于乾隆三十一年由常熟知县敬华南立石《祖师庙归僧收管碑记》(此碑现尚存藏海寺内东院)。自此,道教报国院一直归属佛教藏海寺。咸丰十年(1860年),藏海寺尽毁于太平军战火,仅存山门,此山门为原真武庙之大殿改建。同治后次第恢复。文革藏海寺又尽毁,山门独存。今藏海寺山门是全寺唯一的旧构。
常熟登拂水岩朝山进香的民间活动长盛不衰,沿袭至今已近五百年,供奉的还是真武大帝。三月初三,为道祖真武玄天上帝圣诞。玄帝信仰,从北宋开始在“好冶游,崇鬼神”的常熟十分普遍,这个风俗保存至今。
朝山进香也叫“拜香”,城乡各处社庙设“拜香社”,事先要设坛斋戒,聚众诵经礼神,届时结队向祖师山行进,由七八人或十多人组成一队,身穿青白短衫,束带腰间,下身穿枣黑色纱裙,持小凳,这种传统的装束至今保留。众人手持置有经卷的小凳,在旗伞幡带的前导下,吹奏敲击乐器,唱诵拜香偈语,有时缓步行进,有时匍匐叩首,从霸王鞭“七十二个透气站”,直抵拂水岩。更有甚者,有臂锣、肉身灯等参与者,即以金属吊钩手臂,挂一大铜锣,击打前进,或以点燃香烛袋入绢布所制之荷花灯以金属丝刺嵌于身背,谓之“肉身灯”,一路诵唱上山。虔诚信徒甘愿受此肉体痛苦磨难,为的是显示其“报娘恩”之真心实意。队中香黄亭,亦为各拜香社特有,每社一亭,有纸制,或木造,中置祖师纸马,随拜香社而行。
常熟三月三朝山进香之盛,甚为壮观。在当日,虞山周围道路实行交通管制,排队坐车上山者绵延不见其尾,报国院内摩肩继踵,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朝山进香的香社一般躲开三月三当日,选择提前几天去朝山进香,初二是最集中的,短短的山路上能看到几十个香社虔诚的唱诵宝经,匍匐前进。
但是,这一切与佛寺报国院的佛教活动无关,甚至也不能算是道教活动,只是当地民间对神祗的祭祀活动,与吴地各处的抬猛将,闽台的祭妈祖相仿佛。看到祖师山庙会,我不由自主想起了苏州的农历四月十四轧神仙和八月十八上方山庙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