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东禅寺——姑苏伽蓝记昆山市之五

标签:
文化姑苏伽蓝昆山市东禅寺 |
分类: 苏州夜话 |
昆山东禅寺
——姑苏伽蓝记昆山市之五
我楚狂人
昆山东禅寺,古名为荐严资福禅寺,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吴越镇遏使、尚书左仆射刘璠舍宅创建,位于昆山市玉山镇集街,匡禅师开山。匡禅师,即早期禅宗高僧道匡,现存的初期禅宗史籍《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均有传,内容大同小异,估计《传灯录》是继承《祖堂集》而来的,而《五灯会元》则又转抄《传灯录》的。不管那一种史料,都明白无误地说他是潮州人。这样说,就是禅宗南派中人,也就是六祖慧能一派的传人。东禅寺自开山以来一直保持了禅宗的传承。
此寺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改名为“昆福禅院”;五代后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重修。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敕建“慧严禅院”以奉成穆皇后香火。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主僧惟已请慧元禅师住持。慧元即慧园,也就是北宋极具影响的禅宗高僧石霜楚圆,虽然学术界对他的事迹、禅法思想作专题研究或整理的成果目前尚未见到,但是在宋代禅宗或宋代佛教史的研究专著或论文中,多有介绍。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秋至元丰二年夏,建法堂、寝室共21楹。
南宋高宗南渡,特为书“普照堂”三大字,故御书有阁。参知政事范成大读书处有紫藤,称之曰“范公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乃锡金字额。南宋咸淳间(公元1265—1274年),僧道元创七石塔于寺门之外。元代文人黄溍《佛殿僧堂记》中云:平江昆山故州治之东三百步,有大伽蓝曰“荐严资福禅寺”,以居城之东隅,谓之“东禅”。“东禅寺”之名由此而来。
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寺毁于火。元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悦堂法师希颜继为住持,首辟山门外大路,徙七石塔于官河之南,重建大殿,合邑建置尊容。释迦、文无量寿及弥勒当其阳,诸菩萨大弟子侍其侧,左右环以十八阿罗汉;其阴为文殊、普贤及观世音三大士,涌现壁间,金地砥平,绀宇山立,妙相端拱,花鬘四垂。元末复毁于兵火,惟大殿犹存。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注:清《康熙昆山县志稿》记作永乐元年),僧道良重修,内有毗庐阁。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巡抚侍郎周忱因御书阁故址建毗庐阁。明正德初,知县方豪改题曰“四空阁”,后又易名曰“周公阁”。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又建东西两殿,廊庑俱全。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十月寺毁,阁尚存。
总之,从东禅寺的历史看,一是一贯是禅宗名寺,二是历史上多有高僧驻锡,名士往来,三是屡得褒赐。这是一座真正的名寺。
东禅寺康熙以后一段历史无记载,我想其命运也应该与其他寺院相同。我在昆山二十多年,集街也是经常走动的地方,反正不见有寺院。
公元2004年,经昆山市佛教协会申请,昆山市宗教局及昆山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东禅寺,于公元2005年工程告竣。
以上内容根据昆山佛教网相关资料整理,并作一定考订。